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是嚴重威脅廣大人民群眾的壽命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的泛濫,冠心病的發病年齡也逐漸年輕化。然而,在我們不斷尋找治療和預防冠心病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冠心病可能與我們長期的不良情緒有關呢?
13個前瞻性研究對超過4000名健康個體進行了平均10年的隨訪,結果顯示抑鬱症是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有關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有重性抑鬱的患者得冠心病的風險是無抑鬱個體的4倍以上,那些有抑鬱症狀但還達不到抑鬱症診斷標準的,即所謂“亞綜合症性抑鬱”患者得冠心病的風險也比沒有抑鬱者升高1.5C2倍。抑鬱症作為心血管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其危險度與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相當。
另一方面,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冠心病患者中抑鬱患病率約20%。心梗後重症抑鬱約15-30%,有65%至少表現為輕症抑鬱。冠狀動脈搭橋術前超過30%的患者有抑鬱症狀。大量研究證實抑鬱可以使冠心病人的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增加,抑鬱也會使因心血管事件而導致的死亡率上升。
國外研究顯示,心梗後半年,有抑鬱患者中16.5%死亡,而無抑鬱的病人中死亡率僅3%;心梗後1年半時,兩組的死亡率分別為20%和6%。換句話說,抑鬱使心梗患者死亡的風險升高了3倍以上。因此,抑鬱症對於冠心病來講,不管是在病前還是在病後都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然而,與冠心病合併抑鬱的高發病率相比,心梗後的抑鬱患者只有10%被識別出來,更不要說治療。
低識別率原因可能有:
1、抑鬱表現不典型:如敵意、不安和退縮比悲傷情緒更常見;
2、抑鬱常被認為是嚴重醫療事件,如心梗後的正常反應―認為得了這麼重的病心情不好是自然的;
3、大部分無併發症的心梗患者住院時間短,在有限的時間內醫生很難評價患者的情緒,患者更難獲得精神/心理科醫師的會診。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有幾個特點:
1、病人自覺症狀明顯,但客觀檢查證據不多。
2、情緒症狀突出,人際關係發生改變。
3、疲乏感突出,懶,連起碼的梳洗活動都不做。
4、興趣減退,之前喜歡的事情(看韓劇)不再喜歡了。
5、覺得自己沒用,沒臉見人,不願意跟街坊說話。甚至覺得連累家人,有輕生的念頭。
6、胸痛時硝酸甘油一類的藥物好像有效,但逐漸沒效。再次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她的冠狀動脈是通暢的。胸痛的原因顯然不是由於心肌缺血造成的。
7、抗抑鬱劑有效。
下面是抑鬱症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三組症狀:
1、核心症狀:
情緒低落終日悶悶不樂,想哭、興趣減退、享樂不能明知是很高興的事,但沒有興趣,也高興不起來、精力不足和過度疲乏感覺自己總像幹了很重的活計,身體疲乏的一點力氣都沒有。
2、心理學症狀:
表現為焦慮坐立不安,過度擔心自己或家人;自責責怪自己連累家人;認知扭曲自我貶低,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任何一個人都比自己強,自己甚麼都做不好;凡事都往壞處想得多,看不到事情積極的一面;自殺觀念與行為感覺生活沒有意思,還不如死了更好,甚至付諸行動。
自知力不完整不認為自己有抑鬱症狀,覺得自己就是軀體疾病,對客觀檢查都正常的事實不接受,認為醫生沒有檢查到,反覆要求檢查。認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辦事情效率降低,不能像以往那樣熟練地完成日常工作。精神病性症狀嚴重的患者會出現精神病性症狀,如幻聽、幻視,或關係妄想等,但多數都與患者的生活現實相關,沒有荒誕離奇的幻覺。
3、軀體伴隨症狀:
表現為多種多樣,稀奇古怪的軀體不適。如各種疼痛,頭痛、背痛等,疼痛多不固定,呈遊走或串痛,此起彼伏;睡眠紊亂,失眠或睡眠過多但不解乏、食慾紊亂,進食減少或貪食、性慾減退、非特異性軀體症狀,患者可以表現為各種離奇的症狀,如覺得自己的半側腦子變空了,感覺有股氣體從下身一直往上升到咽喉處哽住了等等。
三組症狀中以第一組核心症狀最主要,如果有1~2條症狀持續達到2周以上,應該及時找心理醫生進行識別和判斷,以免延誤病情。需要記住的是,抑鬱症既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繼發於軀體疾病,如冠心病、腦卒中、甲狀腺疾病、老年痴呆症等,老年首發的抑鬱尤其要注意排除軀體疾病。
首先,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長大的中國百姓對抑鬱有著與生俱來的恥感,認為得抑鬱症(或精神疾病)是件丟人的事情,是思想有問題。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這種病。或者認為說自己心情不好就意味著說子女不孝順。
其次,雖然承認自己情緒不好,但認為可以通過自己的調整來克服。
第三,擔心藥物的副反應,不敢服用。
第四,認為抗抑鬱劑加重了本來已經很重的經濟負擔。
事實上,抑鬱症像其他軀體疾病一樣是一種比感冒還要常見疾病,普通人群發病率6%,在老年人中發病率更高,老年住院患者抑鬱的發病率高達36%不到三個住院病人中就有一個患有抑鬱。
為甚麼老年人得了軀體疾病之後容易抑鬱呢?
從生理上講,老年人各個臟器的生理功能都不如以前,最常見的白內障使視力減退、神經性耳聾讓聽力下降,關節的退化使行動遲緩。
眾所周知,“是藥三分毒”。因此,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擔心在情理之中。人們拿到醫生處方的藥物後第一件事就是仔細閱讀說明書,這種自我保護的意識本來沒錯,關鍵是抑鬱的病人有一種扭曲的認知,傾向於過分誇大藥物的副反應而不去關注藥物的治療作用,特別是看到不良反應中有當前自己存在的症狀時更加抵制,“我本來就頭暈,你給我的藥吃了還會導致頭暈,這個藥不能吃!”
而不去注意這樣一個事實:藥品能夠被批准上市用於病人,最起碼的一點就是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應該是非常低的,可能是千分或萬分之一的概率,並不是所有服用了這個藥的人都會出現。同時也忘記了如果不治療抑鬱,冠心病心絞痛或心梗的發生率將會增加很多倍,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