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用
(1)溫毒發斑:常與升麻、甘草(炙)同用,具有瀉火解毒化斑的作用,用於傷寒發汗吐下後,毒氣不散,表虛裡實,熱發於外,身斑如錦紋,甚則煩躁譫語,如玄參升麻湯(《活人書》);若與生地、竹葉心、麥冬等同用,具有涼血養陰的作用,用於溫病邪熱傳營,身熱夜甚,口渴或不渴,時有譫語,心煩不眠,或斑疹隱隱,如清營湯(《條辨》)。
(2)神昏譫語:常與蓮子心、竹葉捲心、連翹心等同用,具有清心解毒,養陰生津的作用,用於溫病,邪陷心包,發熱,神昏譫語,如清官湯(《條辨》)。
(3)咽喉腫痛:常與梔子、黃芩、桔梗等同用,具有清熱解毒利咽的作用,用於咽喉腫痛,飲食不利,及餘腫不消,如玄參解毒湯(《正宗》);若與荊芥、防風、升麻、牛蒡子、甘草同用,用於小兒疹毒熱盛上攻咽喉腫痛,如玄參升麻湯(《金鑑》);若與赤芍藥、桔梗、貫眾等同用,用於心脾壅熱,舌上生瘡,木舌,重舌,舌腫,或連頰兩邊腫痛,如玄參升麻湯(《重訂嚴氏濟生方》);若與炒牛蒡子、升麻、炒桔梗等同用,用於小兒咽喉腫痛,如牛蒡子湯(《準繩》)。
(4)癰腫瘡毒:常與銀花、甘草、當歸同用,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癰的作用,用於熱毒型脫疽,患肢皮膚黯紅而腫,潰爛疼痛,膿水淋漓,如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若與夏枯草、天花粉、山慈菇等同用,用於無名腫毒,如消腫湯(《瘡科全書》);若與黃芩(酒炒)、黃連(酒炒)、牛蒡子等同用,用於大頭瘟,如牛蒡芩連湯(《回春》)。
(5)瘰癧痰核:常與牡蠣(煅)、生黃芪、三稜等同用,具有清熱散結,化痰軟堅的作用,用於肝膽鬱火與痰涎凝結而成之瘰癧,如消瘰丸(《參西錄》);若與海藻、牡蠣、甘草等同用,用於頸項痰凝瘰癧,如消核散(《金鑑》)。
(6)小兒高熱:常與二花、石膏、荊芥、神曲同用,水煎服,治療小兒高熱有一定療效。
(7)慢性咽炎:常與麥冬、草決明同用,浸泡10分鐘後服,可治慢性咽炎。
(8)慢性前列腺炎:常與生地、阿膠(烊化)、黃柏等同用,每日1劑,水煎服,可治慢性前列腺炎。
2.制用(蒸制)
(1)津傷便秘:常與麥冬、玉竹、細生地、知母等同用,具有滋陰清熱,潤燥通便的作用,用於熱病後期,津液不足,大便秘結等。
(2)陰虛瘰癧:玄參(蒸)常與牡蠣(煅、醋研)、貝母(蒸)同用,具有清熱滋陰,化痰散結的作用,用於肝腎陰虧所致的瘰癧,如清瘰丸(《醫學心悟》)。
(3)淋巴結腫大:常與牡蠣(醋煅)、貝母(蒸)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每服9g,開水送下,每日2次,治療痰核瘰癧初起,淋巴結腫大,效果滿意(《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