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菌痢的治療
1.一般療法和對症療法
病人應予胃腸道隔離(至症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二次陰性為止)和臥床休息。飲食一般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恢復期中可按具體情況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有失水現象者可給予口服補液鹽。如有嘔吐等而不能由口攝入時,則可給予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靜脈滴注,注射量視失水程度而定,以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有酸中毒者,酌情給予鹼性液體。對痙攣性腹痛可給予阿托品及腹部熱敷,忌用顯著抑制腸蠕動的藥物,以免延長病程和排菌時間。這類藥物雖可減輕腸痙攣和緩解腹瀉,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腸壁分泌。但實際上腹瀉是機體防禦功能的一種表現,且可排隊一定數量的致病菌和腸毒素,因此不宜長期使用解痙劑或抑制腸蠕動的藥物。特別對伴高熱、毒血癥或粘液膿血便患者,應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病情。嬰幼兒也不宜使用此類藥物。能夠作用和影響腸道動力的藥物有阿托品、顛茄合劑、度冷丁、可待因、嗎啡、樟腦酊、苯乙哌啶和鹽酸氯苯哌酰胺等。
2.病原治療 近年來痢疾桿菌的耐藥菌株,尤其是多重耐藥菌株漸見增多,糞便培養檢得致病菌時需作藥敏試驗,以指導合理用藥。
(1)喹諾酮類:該類藥物作用於細菌DNA促旋酶,具殺菌作用,無毒副作用,已成為成人菌痢的首選藥。由於該類藥可影響兒童骨骼發育,學齡前兒童忌用。成人用法如下:吡哌酸每日2g,分3次口服,療程5~7天;諾氟沙星每日600~800mg,分2~3次口服,療程同上;依諾沙星、氧氟沙星和環丙沙星每日皆為600mg,分2次口服,療程3~5天。
(2)磺胺類藥:磺胺藥對痢疾桿菌有抗菌活性,但如與甲氧苄氨嘧啶(TMP)合用,則有協同效果。如複方磺胺甲?唑(SMZ-TMP)片劑,每天2次,每次2片,兒童酌減,療程一週。有嚴重肝病、腎病、磺胺過敏及白細胞減少症者忌用。近年來耐藥菌已見增多,如療效差或無效時,即應改用其他抗菌藥物。
⑶抗生素:儘量口服給藥。氯黴素、四環素族等抗痢疾桿菌活性差,耐藥菌株日趨增多,因而在廣泛應用抗生素的某些大城市中,不宜以氯黴素或四環素族作為急性菌痢首選藥物,但在農村地區仍可使用。痢特靈對本病仍有效,但嘔吐等副作用較大,部分人不能口服者,可改用慶大黴素或氨苄西林等抗生素。
慶大黴素的劑量為160~240mg/d,分2次肌注,小兒每日3~5mg/kg,分2次肌注;卡那黴素的劑量為1~1.5g/d,小兒為每日20~30mg/kg,分2次給藥;氨苄西林的劑量為2~6g/d,小兒為每日50~100mg/kg,分4次給藥。療程均為5~7天。必要時,可加用TMP0.1g,每日2次,以增加療效。近年來,耐慶大黴素和氨苄西林菌株增加,有人改用阿米卡星成人每日15mg/kg,兒童100mg/kg治療菌痢,取得較好療效,但多數作者認為,該藥不宜作為“一線藥物”,以免耐藥菌株增加。
(二)慢性菌痢的治療 需長期、系統治療。應儘可能地多次進行大便培養及細菌藥敏試驗,必要時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作為選用藥物及衡量療效的參考。
1. 抗生素的應用 首先要抓緊緻病菌的分離鑑定和藥敏檢測,致病菌不敏感或過去曾用的無效藥物暫不宜採用。大多主張聯合應用兩種不同類的抗菌藥物,劑量充足,療程須較長且需重複1~3療程。可供選用藥物同急性菌痢。
2.菌苗治療 應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菌苗,隔日皮下注射一次,劑量自每日0.25ml開始,逐漸增至2.5ml,20天為一療程。菌苗注入後可引起全身性反應,並導致局部充血,促進局部血流,增強白細胞吞噬作用,也可使抗生素易於進入病變部位而發揮效能。此外,也可試以噬菌體治療。
3.局部灌腸療法 使較高濃度的藥物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以增強殺菌作用,並刺激肉芽組織新生,一般作保留灌腸。常用的藥物為5%大蒜浸液100ml或0.5%~1%新黴素100~200ml,每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有人主張灌腸溶液中加入0.25%普魯卡因、氫化可的松25mg,或可提高療效。
4.腸道紊亂的處理 可酌情用鎮靜、解痙或收斂劑。長期抗生素治療後腸道紊亂,可給乳酶生或小劑量異丙嗪、複方苯乙呱啶或針刺足三里。也可以0.25%普魯卡因液100~200ml保留灌腸,每晚1次,療程10~14天。
5.腸道菌群失調的處理 限制乳類和豆製品。大腸桿菌數量減少者可給乳糖和Vitc,腸球菌減少者可給葉酸。可服乳酶生(含厭氧乳桿菌)4~6g,或枯草桿菌片劑(每片含菌50億),或枯草桿菌溶液100~200ml(每ml含活菌3億)灌腸,每晚1次,療程2~3周,以促使厭氧菌生長,重新恢復腸道菌群平衡。培菲康和麗珠腸樂也可調整腸道菌群,前者成人3~5粒/次,後者2粒/次,皆每天2~3次。
慢性菌痢的治療效果尚欠滿意,如有顯著症狀而大便培養陽性,則需隔離治療。此外,應追查促使轉為慢性的誘因,例如是否有寄生蟲病、胃炎等加雜症,對有關伴發病進行適當的治療,鑑於慢性菌痢病程較長,其急性症狀常有自然緩解傾向,因此,必須反覆進行大便培養,才能判斷治療效果。
(三)中毒性菌痢的治療 本型來勢迅猛,應及時針對病情采取綜合性措施搶救。
1.抗菌治療 採用慶大黴素或阿米卡星與氨苄西林靜脈注射,劑量、用法同急性期,中毒症狀好轉後,按一般急性菌痢治療或改用複方磺胺甲?唑(SMZ-TMP)或諾氟沙星口服,總療程7~10天。氟喹諾酮類靜脈針劑和頭孢哌酮也可使用。
2.高熱和驚厥的治療 控制高熱與驚厥退熱可用物理降溫,加1%溫鹽水1000ml流動灌腸,或酌加退熱劑。躁動不安或反覆驚厥者,採用冬眠療法,氯丙嗪和異丙嗪1~2mg/kg,肌注,2~4小時可重複一次,共2~3次。必要時加苯巴比妥鈉鹽,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腸,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緩慢靜推。
3.循環衰竭的處理
⑴擴充血容量:因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應予補充血容量,可快速靜脈輸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葡萄糖氯化鈉溶液,首劑10~20ml/kg,全日總液量50~100ml/kg,具體視患者病情及尿量而定。若有酸中毒,可給5%碳酸氫鈉滴入(詳見“感染性休克”章節)。
(2)抗凝治療:有DIC者採用肝素抗凝療法,劑量及療程同感染性休克。
(3)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氫化可的松每日5~10mg/kg靜脈滴注,可減輕中毒症狀、降低周圍血管阻力、加強心肌收縮、減輕腦水腫、保護細胞和改善代謝,成人200~500mg/日,一般用藥3~5天。
(4)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針對微血管痙攣應用血管擴張劑,採用山莨菪鹼,成人劑量為10~20mg/次,兒童每次0.3~0.5mg/kg,或阿托品成人1~2mg/次,兒童每次0.03~0.05mg/kg,注射間隔和次數視病情輕重和症狀緩急而定,輕症每隔30~60分鐘肌注或靜脈注射一次;重症每隔10~20分鐘靜脈注射一次,待面色紅潤、循環呼吸好轉、四肢溫暖、血壓回升即可停藥,一般用3~6次即可奏效。如上述方法治療後周圍循環不見好轉,可考慮以多巴胺與阿拉明聯合應用。
(5)強心治療:有左心衰和肺水腫者,應給予西地蘭等治療。
4.治療呼吸衰竭 應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脫水療法(如應用甘露醇或山梨醇)、嚴格控制入液量。必要時給予山梗菜鹼、尼可剎米等肌注或靜注。重危病例應給予呼吸監護,氣管插管或應用人工呼吸器。
5.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應補充失液量及鉀、鈉離子,但需慎防用量過大速度過快而引起肺水腫、腦水腫。
6.中藥:生脈散或枳實注射液,靜脈或肌肉使用,以升高血壓,改善微循環,抗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