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不吃飯,是缺鋅”、“鈣鋅同補,增強吸收”,耳熟能詳的廣告語背後,隱藏著一條涉及人群數量龐大的利益鏈條:檢測微量元素——缺乏某類微量元素——開出補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品。
近日,這一利益鏈的源頭遭到專家“炮轟”,專家直指“微量元素檢測基本沒有意義”,查血鈣更被稱為史上最“坑爹”的體檢項目。專家提醒,均衡膳食基本能攝入可滿足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盲目補充微量元素,非但沒有益處,反而會導致機體微量元素代謝失衡,甚至越補越缺,造成免疫力下降。
微量元素檢測遭專家炮轟
人體由60多種元素組成,凡是占人體總重量的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碳、氫、氧、氮、鈣、磷、鎂、鈉等,稱為常量元素;凡是占人體總重量的萬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如鐵、鋅、銅、錳、鉻、硒、鉬、鈷、氟等,稱為微量元素。
雖然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微乎其微,如鋅只佔人體總重量的百萬分之三十三,鐵也只有百萬分之六十,但是與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攝入過量、不足、不平衡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人體生理的異常或發生疾病。
正因如此,人們很想知道自己到底缺不缺微量元素。大到三甲醫院有專門的檢測業務,小到藥房門口擺張小診臺,檢測者眾多。其中,孩子是微量元素檢測的主力軍,因為愛子心切的家長們,生怕孩子因缺少某類微量元素影響成長。
據瞭解,國內外關於微量元素檢測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方法。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周永紅副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微量元素檢測常用的方式包括血檢(採指血、抽靜脈血)和發檢(測頭髮),就是在血液和頭髮中檢測出微量元素的含量,以輔助診斷疾病。
一直以來,微量元素檢測的科學性被人們奉若圭臬。不過,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崔玉濤卻在微博上,對已經實施多年的微量元素檢測項目提出了質疑。
“微量元素的血清水平不代表體內微量元素功能狀況,也不能作為體內電解質紊亂和微量元素缺乏或高血鉛的診斷依據。”崔玉濤稱,由於鈣、鋅、鐵等元素的生理效應部位不在血液,所以檢測微量元素根本沒有意義。特別是檢測頭髮更沒任何科學道理。末梢血檢測,不能保證取血時不被組織液稀釋,所以連血液水平都不能做代表。
專家指出,微量元素檢測因受到環境以及操作條件影響,準確性不高。以測鋅為例,頭髮會受到頭髮清潔程度、髮質、個體生長髮育程度和環境汙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不能很好地反映鋅的營養狀況。而指血檢查鋅也不準確,因為血液中含鋅量本來就極少,而且大部分是儲存在紅細胞內,在工作人員採血過程中會混有組織液,就使原本含量極低的血鋅測試出來的結果會更低。
“微量元素檢測,除了血鉛外,其它項目沒有一點價值。”有醫院檢驗科醫生坦承,查血鈣是史上最坑人的項目。人體只有1%的鈣在血液中,身體的自我調節會保持血鈣值相對恆定,身體即便缺鈣也很難在血液中得到體現,所以通過查血鈣的方式確定是否缺鈣的做法很荒謬。
九成受訪者表示曾被“坑”過
微量元素檢測始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彼時,一些醫院陸續開展了該項業務。發展至今,微量元素檢測已經成了一些醫院兒保科和兒科必做的常規體檢項目。
微量元素檢測被指無意義後,網易做了一份問題為“作為家長的你,被坑了嗎?”的調查問卷,88.5%的受訪者表示“曾帶孩子查過微量元素”,70.5%的人表示是“在醫生建議下做的”。
“幼兒園有規定,體檢時想不檢測微量元素都不行!”網友“雲臺山”抱怨道,她帶小孩去兒童醫院做檢查時,每次都會被醫生詢問“測微量元素了沒有”。
網友“以人為鑑知得失”則稱,自己遭遇了一回“烏龍事件”。他表示,孩子六個月大時上婦幼保健院例行體檢,被測得骨質密度偏低。專家診斷為“缺鈣”,其後又建議再測微量元素,採的指血,結果出來後,令他很無語:“除了鈣不缺,其他的銅、鋅、鐵都缺。我該信誰呢?”
部分家長是被動地給孩子檢測微量元素,而更多的家長是主動要求檢測。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內的含量少到以毫克計算,但是卻成為困惑數億家長的一塊大心病:孩子到底缺不缺?
“因為關心自己孩子的營養狀況,一些家長十分熱衷給孩子做微量元素檢測。”廣州某三甲醫院醫生對記者表示,經常有家長就檢測的結果來諮詢如何處理。
有家長對記者表示,給孩子測微量元素就跟讓他補習一樣,且不說補習效果如何,看著別人家孩子補習,你不給自己孩子補習心裡過得去嗎?“微量元素測測也無妨,當個參考,如果真不測的話,說實話我是不放心的。”
“缺啥補啥”催生多重利益鏈
微量元素檢測“深得人心”,不過,據記者瞭解,事實上,早在2009年,衛生部就已下文,除血鉛檢測外,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不得開展其他重金屬和類金屬的臨床檢測,不得出具檢測報告。
但儘管如此,有些醫療機構依舊對微量元素檢測業務趨之若鶩,在背後作祟的,是利益所趨。我國各地微量元素檢測基本都是自費,一次檢查五項(除鉛外)費用低的40元左右,高的近100元。雖然單價不高,但數量龐大。
前述檢驗科醫生表示,除血鉛外,所謂的微量元素檢測除了有經濟意義外無任何臨床意義。醫院之所以開展有的是因為兒科醫生和醫院管理層對微量元素檢測存在錯誤認識;有的是即使知道真相也不會主動戳穿這個事情,畢竟增加一個檢測項目就可以多賺錢。
除了檢測費用這一塊,按照“缺啥補啥”的理論,將各類補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品推銷出去,也是利益所在。
在上述網絡調查中,在孩子被查出來缺微量元素後,65.7%的家長購買了相應的微量元素補劑。“花了80元檢測,結果略微缺鋅,醫生給開了150元的補鋅沖劑。”有家長如是稱。
而記者走訪廣州市內多家藥房後發現,與鎂、鋅、鐵等微量元素有關的保健品十分暢銷。其目標消費群不只是孩子,還包括中老年人、孕婦和亞健康白領。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有不少人表示,曾經在廣州的一些大醫院進行過發檢,結果被告知不是鉛多了,就是鈣少了,然後被推薦去買一些保健品。
平衡飲食
不會缺乏微量元素
在家長們眼中,微量元素檢測可以讓他們清楚地知道,孩子是不是缺鋅或者缺鐵了;但在專家看來,微量元素檢測會引導家長過多關注微量元素,造成微量元素製劑盛行,從而忽視均衡營養,有百害無一利。
以鋅為例,缺鋅可以引發一系列的疾病,如生長停滯、青春期性發育遲緩、厭食等,而如果過量補充鋅則會造成胃腸道不適、腹瀉、噁心、嘔吐。
不少家長認為,要想孩子身體好、發育得好,就應該吃一些保健品或補品,特別是當兒保體檢時發現微量元素——鋅“缺乏”時,不少家長更是熱衷於給孩子補充鋅劑。但殊不知,補充不當,反而對身體有害。
專家表示,一般膳食中的含鋅量不會引起中毒,但是如果通過鋅劑這種藥物來補充,就有可能出現鋅中毒,急性鋅中毒可以引起驚厥、昏迷、脫水和休克,以致死亡。慢性鋅中毒則表現為食慾不振、精神萎靡、血清鐵和血清銅下降以及頑固性貧血。
“目前很多人盲目補充微量元素,其實沒有益處,濫補微量元素反而導致機體微量元素代謝失衡,甚至越補越缺,造成免疫力下降。”周永紅對記者說道。
據周永紅介紹,判斷患者是否缺乏微量元素,主要是看會否出現一些免疫力低下的表現,比如容易生病、病程長、易復發、食慾不振和睡眠欠佳等。例如缺鋅會出現指甲白斑、易感冒、耳鳴和多動症等症狀。專業醫生要結合個體情況,比如平時是否偏食、厭食,以及表現出來的特殊症狀做初步判斷,必要時再做一些特殊的檢測。
周永紅建議,預防微量元素缺乏,最重要是平衡飲食。因為食物中含有各種各樣的微量元素,只要不偏食挑食,日常攝入的就足夠了,如果長期偏食就易導致微量元素的缺乏。此外,要儘量多攝入粗糧,現代人喜歡吃精加工的食物,其實會使許多有益元素流失。還有,嬰兒應該多吃母乳,對寶寶的微量元素攝入有益。
而在廣東藥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主任王曉波看來,現在有不少人寧可不通過食物攝入,而是天天吃包括微量元素在內的多種補充劑來維持健康,有點本末倒置。“人們缺乏微量元素的知識,而一些廠商則趁機誇大宣傳、極力迎合現代人的這種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