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綜合徵是一種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和淚腺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僅有外分泌腺受累,稱為原發性乾燥綜合徵;同時伴有其它結締組織損害或繼發於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則稱為繼發性乾燥綜合徵。臨床上以口乾、眼乾伴有關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於女性,90%以上發病年齡在30~40歲,最小9歲,男女之比為1:9~17。國外資料報道,老年人患病率為3~4%,僅次於類風溼關節炎,國內調查萬餘人,患病率為0.77~0.29%。早期口眼乾燥不易被人重視,易誤診,其病程長,一般預後良好。有內臟損害者經恰當治療大多可以緩解。有嚴重臟器病變、惡性淋巴瘤者及伴有嚴重結締組織疾病的繼發性乾燥綜合徵預後差。
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始於《內經》,有“燥勝則幹”,“燥者濡之”的論述,金元時期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補充了:“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的病機。從其發病及臨床特徵分析,可歸屬於中醫學“燥痺”之範疇。病因先天稟賦不足,陰津虧虛之體;後天由於操勞過度,或久病失養;外感風、暑、燥、火四邪或內熱化燥,陽熱亢盛,導致津傷液耗,陰血虧虛,清竅失於濡潤,日久瘀血痺阻,絡脈不通,累及皮膚、筋骨,深入臟腑而成本病。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虛,瘀血阻絡;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病位初在口、眼、鼻、咽等清竅,繼則涉及全身,內舍五臟。
中醫辨證治療
1、陰虛內熱型症狀:口乾咽燥,夜間尤甚,口唇乾裂,口乾欲飲或飲不解渴,目乾澀,少淚或無淚,視物模糊,伴有頭暈耳鳴,聲音嘶啞,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生津,清熱除煩。
方劑:沙參麥冬湯合百合固金湯加減。
常用藥:北沙參30g、麥冬15g、天花粉12g、白芍15g、百合15g、生地15g、枸杞子15g、當歸10g、菟絲子15g、菊花15g、山萸肉15g、石斛15g、生白朮15g 等。
陰虛內熱甚者,加地骨皮、銀柴胡、炙鱉甲;夜寐不安,煩熱,手心灼熱,加五味子、知母、夜交藤;視物模糊,加谷精草、決明子;大便秘結,加玄參、制黃精;關節疼痛,加木瓜、金銀藤、青風藤。
2、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型症狀:口咽乾燥,兩眼乾澀,身倦乏力,氣短懶言,皮膚粗糙,色暗發斑,毛髮焦黃,四肢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畸形,指端紫暗,經行量少色暗,食慾不振,大便不實,舌質暗少津,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方劑:四君子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常用藥:太子參15g、茯苓15g、生白朮15g 、生甘草9g、生黃芪30g、制黃精15g 生山藥15g、桃仁12g、紅花9g、生地15g、當歸10g、赤芍12g、白芍12g、川芎10g、丹參20g、鬼箭羽15g、穿山龍15g。
兩目乾澀,加枸杞子、川石斛;大便不實,加淮山藥、葛根;食慾不振,胃脘不適,加炒谷麥芽、生楂肉、綠梅花。
3、血虛燥熱型症狀:口乾咽燥,鼻幹目澀,面色少華,頭暈乏力,經血稀少,每易焦慮煩躁,失眠多夢,肌膚毛髮枯燥,舌嫩紅少津,苔少,脈細。
治法:養血柔肝,生津潤燥。
方劑:四物湯合一貫煎加減。
常用藥:生地20g、當歸15g、白芍15g、川芎10g、丹參15g 、枸杞子15g、太子參15g、麥冬12g、丹參20g、鬼箭羽12g、穿山龍15g。
頭暈頭痛,加天麻、懷牛膝;焦慮煩躁,夜寐多夢,加黃連、夜交藤、炒棗仁;肌膚毛髮枯燥,加制黃精、女貞子;面紅升火,加白薇、功勞葉;視物模糊,加女貞子、菟絲子。
4、熱毒內蘊、燥邪上犯型證候特點:眼乾少淚,口乾唇燥,唾液量少,飲水不解,鼻咽乾燥,乾咳無痰或痰少粘稠,難以咯出,常伴有發熱、目赤多眵、面紅烘熱、腮腺及頜下腺腫大,頭身疼痛、關節疼痛、溲赤便結等,舌紅苔薄黃而幹或有裂紋,或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潤燥、清熱解毒散結。
方藥:清營湯合清燥救肺湯加減。
桑葉12g、生石膏30g、甘草6g、太子參15g、玄參15g、阿膠12g、麥冬12g、杏仁12g、水牛角20g、生地20g、丹參20g、丹皮12g、金銀花20g、連翹15g、竹葉12g、殭蠶12g、浙貝母10g .
加減:咯血、鼻衄者加側柏葉、仙鶴草。咳嗽、吐痰者加桔梗、全瓜蔞。大便秘結者加瓜蔞仁、麻仁。關節痛者加忍冬藤、絡石藤等。
中成藥
1、白芍總苷膠囊:每次0.6克,每日3次,1 個月為1療程。具有養陰清熱、調節免疫之功,用於乾燥綜合徵各型。
2、雷公藤多甙片:每次10毫克,每日3次,1 個月為1療程。有清熱解毒、祛風利溼、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功,用於乾燥綜合徵各型有關節疼痛者。
3、百合固金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2~3次,空腹服。有養肺清熱、益腎生津之功,用於肺腎陰虛之乾燥綜合徵。
飲食療法
1、枸杞桑椹膏:鮮桑椹60克,枸杞子60克、蜂蜜30克。桑椹枸杞子用冷開水洗乾淨,壓取汁,入鍋中小火慢熬至漸濃,邊加蜂蜜邊攪邊揚,至成膏狀即止,裝入瓶中,每日早晚各服1匙,開水衝下。有補腎養肝的作用,用於乾燥綜合徵肝腎陰虛者。
2、百合蓮棗飲:百合30克,知母10、炒棗仁30克,柏子仁12、蓮子心6克。用水清洗,入砂鍋中,加水300ml,小火煎煮30分鐘,去渣,加水再煎,濾取汁液,將2次所得藥汁合併,加白糖少許,分3次服用,每日1劑。有養陰降火的作用,用於乾燥綜合徵陰虛火旺,口腔潰瘍者。
3、女貞旱蓮膏:女貞子300g、旱蓮草300克、蜂蜜60克。上藥用清水煮3次,將3煎液合併加入蜂蜜,文火煎熬成膏。每服1匙,早晚白開水調下。有益腎滋陰的作用,用於乾燥綜合徵腎陰不足,腰膝痠軟者。
4、枸杞菟絲粥:枸杞子30克,菟絲子(紗布包)30g 粳米100克。將菟絲子洗淨用紗布包好,枸杞子洗淨,米淘淨,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成粥,隨即食之。有益腎養肝、補血明目的作用,用於乾燥綜合徵肝腎不足,兩目乾澀,視物昏花者。
運動療法
1、練調息咽津功:口乾明顯者宜練調息咽津功,即每日晨起端坐,閉目凝神,舌抵上顎,閉口調息,津液自生,漸至滿口,分3次嚥下,日久則受益。
2、揉目功:眼乾明顯者可練揉目功,輕閉雙眼,兩大拇指指背互相擦熱,輕擦輕柔兩眼皮各18次,輕擦輕柔雙眼眉各18次,再使眼珠左右各轉18次。
此外,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可行的健身項目,如太極拳、太極箭、慢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