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又稱之為貝赫切特綜合徵是一種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複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亦可累及血管、神經系統、消化道、關節、肺、腎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預後良好,但累及眼睛、中樞神經及大血管者預後欠佳。本病在東亞、中東和地中海地區發病率較高,被稱為絲綢之路病。我國發病率無確切資料,任何年齡均可患病,好發年齡為16~40歲。我國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血管、神經系統及眼睛受累較女性多且病情重。白塞病的臨床特點與中醫學中的“狐惑病”相似。
一、中醫病因病機:
本病為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復受外邪侵襲,以致溼熱交阻,氣血瘀滯而成。
1、勞倦過度,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胃運化水飲功能失調,水溼內停,日久蘊而化熱,溼熱交阻,內攻臟腑,外蒸肌膚;上灼於口,下蝕於陰。
2、憂思過度,損傷肝脾,肝失疏洩,肝氣鬱滯,鬱久化火;脾失健運,水溼內停,日久蘊而化熱;肝火循經,上燻於目。肝火與溼熱相蒸,溼熱下注,下蝕於陰。
3、勞欲過度,損及腎精。肝腎陰虛,虛熱內生。虛火上炎,目赤澀痛,口舌潰爛。虛火下行,陰潰肛蝕。
二、中醫治療:
(一)辨證治療:
1、辨證要點:
臨床症狀是以口腔潰瘍、前陰潰爛和目赤為特徵。在病變過程中,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復受外邪侵襲,以至溼熱交阻,氣血瘀滯而成。故本病主要是由溼熱交阻引起的,前陰蝕爛是由於溼熱毒邪循肝經下注,燻蒸會陰部所致。足厥陰肝經上通於咽喉,其肝火熱毒循經上衝,則出現口腔潰爛。臨床辨證,當分虛實兩類。急性發作期熱邪內擾,溼毒燻蒸,其證多實,治療較易收效。中後期則氣血阻於經絡,正虛邪實,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本虛標實,病情纏綿往往難愈,這是辨證的關鍵。按病變部位及病程可辨為脾胃溼熱證、肝經溼熱證及肝腎陰虛證。
2、治療要點:
中醫治療以扶正祛邪為原則。應先治其標,後顧其本;先從祛邪入手,然後再予扶正。疏通氣機是白塞病的治療原則。疏通氣機對於防止病情的進展及併發他病,具有重要意義。臨床治療時,又應明辨虛實,實證以疏肝理氣為主,虛證以益氣養陰扶正為法。
3、分證論治:
3.1脾胃溼熱證:
證候特點:口腔潰爛,且多而深,涎水淋漓,腫痛不適,不得飲食;外陰潰爛疼痛,赤白帶下;肛門糜爛灼熱;雙下肢紅斑,腫脹疼痛;身熱不揚,脘悶納呆,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
治法:清熱利溼瀉火。
方藥:甘草瀉心湯加減。
生甘草、黃連、黃芩、黨參 、乾薑、梔子、土茯苓、薏苡仁、知母、茜草、穿山龍等。
加減,下肢腫、紅斑加丹參、赤小豆、白茅根;胸悶、脘痞、納呆加厚朴、茯苓、白蔻仁;肛門潰爛加白頭翁、苦參。
3.2肝經溼熱證:
證候特點:眼痛目痛,目睛發紅,畏光羞明,視物不清。外陰潰爛紅腫,分泌物多,關節疼痛,皮膚起癤腫,腫痛化膿;伴口苦咽乾,心煩易怒,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理氣解鬱。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四妙散加減。
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車錢子、生地、生甘草、土茯苓、當歸、黃柏、蒼朮、 薏苡仁、木瓜、牛膝 、防風等。
加減:視物不清加谷精草、青葙子、密蒙花;頭痛加白芷、柴胡、菊花;外陰潰爛加敗醬草、土茯苓、赤小豆;皮膚癤腫加金銀花、紫花地丁、赤芍;關節痛加海風藤,杜仲、穿山龍。
3.3肝腎陰虛證:
證候特點:頭痛目赤,雙目乾澀,羞明流淚,視物不清;口舌潰爛,咽喉幹痛,聲音嘶啞;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午後潮熱;小便黃,大便燥,舌質紅,少苔,脈細。
治法:補益肝腎,養陰清熱。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味。
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土茯苓等加減:視物不清加枸杞子、菊花、草決明;陽痿、遺精加煅龍骨、狗脊、菟絲子;月經不調加當歸、益母草、川芎。
(二)辨病治療:
1、雷公藤多甙片:
中藥雷公藤多甙片治療白塞病起效快,療效好,副作用較糖皮質激素小,停藥後無反跳現象。通常用雷公藤總甙片每次20mg, 每日2次口服。但由於本品較易對生殖系統產生毒副作用,女性主要表現為月經減少、閉經、卵巢萎縮;男性則表現為精子減少、精子畸形 、活動能力下降 或無精子症。故生育期及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忌服。
2、白芍總甙:常用劑量為600mg, 每日2~3次口服。毒副作用小,其不良反應有大便次數增多,輕度腹痛,納差等。
3、外治法:
3.1口腔潰瘍:金蓮花、金銀花、麥冬煎水含漱;外用西瓜霜、珠黃散、錫類散。
3.2外陰潰瘍:苦參、蛇床子水煎外洗;外用錫類散或白珍珠散。
本病目前尚無公認的有效根治辦法。多種藥物均有效,但停藥後大多易復發。治療的目的與原則在於控制現有症狀,防治重要臟器損害,減緩疾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