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邪溫涼有區分
“燥邪”特點概括來說,就是“燥勝則幹”,即燥邪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臨床根據其寒熱性質不同,分為“溫燥”和“涼燥”。前者多發生在初秋天氣尚熱,或久晴無雨時,除上述乾燥症狀外,還可能伴有頭痛身熱、心煩口渴、咽喉腫痛、咳嗽痰黃、舌紅苔燥、脈數等類似風熱感冒的症狀;後者則開始於深秋天氣轉涼時,除乾燥症狀外,還伴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塞、咳痰清稀、苔白脈弦等類似風寒感冒的症狀。
秋燥肺部最易受損,中醫認為“肺為嬌髒”,是說相對於其他臟器而言,肺更易受外界氣候因素影響。秋天氣候主要特點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而呼吸道受其影響,也缺失水分,造成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纖毛運動能力下降,對外來粉塵等異物的清除功能也相應減退,並進一步導致黏膜損傷。呼吸道防禦功能降低,外界細菌病毒乘虛而入,從而出現“秋燥”的呼吸道症狀。原來就有肺部疾患的人群、老幼弱病、生活不規律者更易被秋燥侵犯。
秋燥吃甚麼,預防秋燥早滋潤
中醫提倡“治未病”,對付“秋燥”應當“預防為主”,根據天氣狀況和自身反應儘早做好預防工作。
遵循“燥則潤之”的原則,秋天飲食調養應以輕宣滋潤、生津止渴為重。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吃過於油膩、辛辣之品,多吃粗糧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同時,預防秋燥應注意保持室內適當的溼度,戶外空氣質量差時則應減少戶外活動。
秋燥吃甚麼?朝飲鹽水晚蜜水
秋日防燥生活有竅門,人體皮膚每天蒸發的水分約在600毫升以上,從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為及時補足損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溼潤度。飲水宜“多次少飲”,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臨睡前各飲水200毫升。若活動量大,出汗多,應增加飲水量。民間有“朝朝鹽水,晚晚蜜糖水”的說法,即早晨飲淡鹽水,晚上適當喝一些蜜糖水,對改善秋燥確有一定幫助。
溫燥宜多吃銀耳、百合、葡萄、梨、荸薺、蘿蔔;涼燥吃黑木耳、金橘、胡蘿蔔、蘋果、蓮藕、石榴、紅棗等。此外,羹、粥品也是秋令潤燥的常用方法。當然,並非所有水果都適合秋季食用,如李子、榴蓮則可能助火生痰,對預防秋燥有負面作用,應儘量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