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12-20 01:03

  肝炎的發病機理頗為複雜,過去認為 HAV對肝細胞有直接殺傷作用,很少通過免疫機理引起肝細胞病變;但近期文獻報道HAV侵入人體後,感染初期為原發的非細胞病變階段,此時HAV在肝細胞內大量複製和釋放;至疾病恢復期,病毒產生減少,肝細胞內可見匯管區有大量單核細胞浸潤,並伴肝細胞輕度壞死和小葉中淤膽,在肝外組織如腹腔內淋巴結,脾臟和腎臟中可檢出HAV,在腎小球血管基底膜上有免疫複合物沉積,以上現象提示甲型肝炎的發病可能有免疫病理參與。

  HBV感染人體後,其所引起的肝臟和其他臟器病變,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並非病毒本身所致,而是與人體的免疫狀態有一定的關係,HBV進入人體後,侵襲肝細胞,在其中複製繁殖,然後從肝細胞中逸出,並不引起肝細胞的損害,但在肝細胞膜表面上形成特異性的病毒抗原,從肝細胞逸出的病毒進入血循環後,可刺激免疫系統(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產生致敏淋巴細胞(細胞免疫)和特異性抗體(體液免疫),進入血液循環的病毒被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細胞識別,後者致敏增生,此種致敏淋巴細胞與肝細胞膜表面上的病毒抗原相結合,使致敏淋巴細胞釋放出各種體液因子,如淋巴毒素,細胞毒因子,趨化因子,移動抑制因子,轉移因子等,結果將病毒殺滅,肝細胞亦遭受損害,引起壞死和炎症反應,免疫反應強烈的患者可能發生急性重症肝炎(暴發性肝炎),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HBV後易演變為慢性肝炎或攜帶者。

  免疫功能正常且侵及肝細胞的病毒量較多時,臨床表現多為一般的急性黃疸型肝炎,導致慢性持續HBV感染的機制,可能包括病毒和宿主兩方面的因素,近期資料表明,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細胞基因組有HBV-DNA整合,病程越長,整合的機會越多,肝細胞內HBV-DNA的整合與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HBV致病過程必須有宿主免疫細胞或抗體參與,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是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細胞毒性T細胞(Tc)在清除肝細胞內 HBV中起著主要作用。

  Tc能識別表面附有病毒抗原的肝細胞,在巨噬細胞協同下,攻擊肝細胞使其破壞,同時殺滅肝細胞破壞時釋放的HBV,宿主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時,Tc功能亦低下,致使不能消滅和清除肝細胞內的HBV,Tc清除細胞內HBV的效率不僅取決於肝細胞表面病毒抗原的表達,同時也有賴於 HLA(組織相容抗原)的密度,肝細胞表面HLA表達的減少可能是Tc不能有效地清除細胞內肝炎病毒抗原機制之一,自然殺傷細胞(NK)和干擾素在抗病毒機制中具有相當重要作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NK活力每低於正常,其干擾素產量亦低下,干擾素活力低下可能與HBV感染慢性化有關。

  抗病毒抗體對終止HBV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慢性HBV感染時,體內抗-HBs產生減少,因此不能中和循環內的HBV,亦不能阻止HBV感染健康肝細胞,抗-Dane顆粒(完整HBV)的抗體對於清除HBV似更為重要,在慢性HBV感染時,血清中抗-Dane顆粒抗體亦減少。

  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細胞損害和炎症反應是由於免疫細胞作用於肝細胞的結果,以Tc破壞受染肝細胞的作用最為重要,肝組織內的淋巴細胞直接攻擊肝細胞等亦引起炎性病變,Don等的體外實驗發現;淋巴細胞特別是T淋巴細胞和K細胞(殺傷細胞)侵入肝細胞,前者可釋放淋巴毒,後者起殺傷作用,使肝細胞發生碎屑狀壞死等,本院曾對52例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作肝穿刺病理檢查,結果有2例在電鏡下見到淋巴細胞侵入肝細胞內的現象,該2例的肝細胞病理檢查可見較明顯的碎屑狀壞死,臨床病情活動,ALT持續和反覆升高達數月,經3年隨訪該2例均發展為肝炎後肝硬化。

  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活肝)的發病亦與細胞膜成分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主要表現為抗肝細胞膜成分抗體的出現,這些抗體可能對肝細胞有直接損傷作用,亦可介導抗體依賴性淋巴細胞毒(ADCC)導致肝細胞損傷,慢活肝患者的肝細胞膜表面存在兩種特異性抗原,即LSP(肝細胞膜特異性脂蛋白)和LMA(肝細胞膜抗原),在患者血清中存在相應的抗-LSP和抗 -LMA,由於抗-LSP經循環進入肝小葉時,首先集中在小葉周圍區,通過ADCC的作用造成肝小葉周圍區碎屑狀壞死。

  慢活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可明顯增高,Prys等通過對比觀察,發現本病患者血清IgG升高者常提示肝內病變活動,並有較顯著的肝細胞壞死,IgA升高者肝內纖維化程度顯著;而IgG,IgA和IgM同時升高,常提示肝小葉結構破壞及纖維化程度嚴重,對慢性肝炎患者作血清IgE測定,發現慢活肝患者血清 IgE可明顯增高,血清IgE活力高低與ALT活力變化大多呈平行關係;與肝臟病變輕重亦有一定關係,71例血清IgE活力升高者,68例同時伴ALT活力上升,佔95.3%,而血清IgE活力正常的24例中,ALT活力正常者計21例,佔87.5%,血清IgE活力升高者,其肝細胞點狀壞死和碎屑狀壞死的病變較多且較嚴重,一般認為免疫球蛋白升高是由於枯否細胞吞噬抗原的功能降低,使抗原溢出到抗體生成部位(如脾臟等),以致形成大量的自身抗體,Thorn等報道特異性抗原與固定於組織的IgE相互作用,通過一系列化學介質(如組胺,前列腺素等)的作用,可使細胞內CAMP水平下降,造成細胞病變,此時肥大細胞被激活,可使組織內IgE釋放,從而使血清中IgE活力升高,認為在慢活肝患者中由於Ts細胞功能低下,因而IgE合成亢進,後者導致肝內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生物活性物質,可能參與慢活肝病變的形成。

  近期應用T細胞亞群單克隆抗體(CD系列McAb技術)對慢性肝炎肝組織炎症反應中T細胞亞群組分的研究表明,CD4的輔助性T細胞百分率低下,CD8的抑制性/細胞毒性T細胞(Ts/Tc)百分率增高,因而CD4 /CD8比率顯著下降,還證實患者抑制性T細胞在功能和表型上不一致,即抑制性T細胞功能低下而CD8的抑制性T細胞百分率增高,其免疫調節功能紊亂,至少包括兩類抑制細胞功能低下,並和病情有關,本校病理教研室以McAb,ABC法對79例各類肝病組織內浸潤的單核細胞作原位分型,發現慢性活動性肝炎單核細胞多,其中大多為T細胞,而CD8與肝細胞壞死關係密切,提示慢性肝炎實質損害與CD8細胞直接有關。

  乙型肝炎的肝外表現與其相應循環免疫複合物(CIC)的關係已得到公認,但免疫複合物在肝損害中的作用至今尚有爭論,文獻報道各種肝炎和肝硬化屍檢病例108例,發現58.1%病例在肝和肝外組織內有HBV抗原(HBVAg)和/或HBsAg免疫複合物存在,病理檢查結果提示肝臟損害程度與肝內HBsAg免疫複合物的含量成正比,Ray等證實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細胞內除HBsAg及其抗體的免疫複合物外,還存在HBcAg及其抗體的免疫複合物,但認為後者不一定引起肝損傷。

  最近文獻報道,在肝炎病人血清和肝組織內檢出多種具有調節免疫作用的物質,包括花環形成抑制因子(RIF),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性免疫調節蛋白(LIP),血清抑制因子(SIF)及白細胞介素-Ⅱ(IL-Ⅱ)等,上述免疫調節物質的功能失調可導致肝細胞破壞,反之,則能減輕肝細胞的損害,總之,乙型肝炎的發病機理和免疫反應相互交織,錯綜複雜,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認為HBV本身不能單獨引起病理變化,其致病過程必須有宿主免疫反應參與。

瀰漫性肝炎的發病機制有哪些相關文章
病毒性肝炎發病機制較複雜,不同類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機制也不盡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別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經口進入體內後,經腸道進入血流併到達肝臟,隨後通過膽汁排入腸道並出現糞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臟。HAV引起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HAV不直接引起肝細胞病變,肝臟損害是HAV感染肝細胞的免疫病理反應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臟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細胞
發布於 2024-09-20 00:48
0評論
1食慾減退,噁心厭油;這是大多數肝炎病人都有的症狀,尤其是黃疽型肝炎病人表現更嚴重。肝臟是入體內最大的“化工廠”,參與人體內的一切代謝過程。其中分泌膽汁是重要功能之一,膽汁中的膽鹽對脂肪的吸收消化起著重要作用。患肝炎後,因肝炎病毒誘發肝細胞大量破壞,分泌膽汁的功能減低,從而影響脂肪的消化,故而厭油食,患肝炎時胃腸道充血、水腫,蠕動減弱,胃腸功能紊亂,也影響食物消化與吸收,加之代謝產物不能由肝臟來
發布於 2023-12-20 00:49
0評論
肝炎是一種血液傳染疾病,是由感染肝炎病毒而引起。急性肝炎如果可以得到及時的治療,多數是可以治癒的。 【常見治療】1、藥物治療,早期急性肝炎的治療方法應用干擾素,皮下注射或肌注。噁心、厭油、嘔吐者應給予葡萄糖加維生素C維生素B,這也是肝炎的治療方法。 2、一般治療,適當休息,肝炎症狀明顯期特別是有黃疽者應臥床休息,直至症狀和黃疸明顯消退方可起床活動,逐步增加活動量或延長活動時間,以活動後不覺疲乏為
發布於 2023-12-20 00:43
0評論
瀰漫性肝炎肝纖維化是各種慢性進展中由於肝內纖維生成與降解失衡,致使過多的膠原在肝內增殖,長期下去可發展為肝硬化。長期以來主要依賴肝活檢病理檢查來診斷肝纖維化並確定其程度。肝纖維化多是慢性肝炎發展而來,若進一步發展即形成肝硬化等。所以此時應積極採取治療措施,因為早期肝纖維化是可逆的。 瀰漫性肝炎肝炎即是指肝臟發炎,多由病毒感染而引起。因感染病毒類型的不同,可分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
發布於 2023-12-20 00:36
0評論
藥物性皮炎又稱藥疹,發病機制很複雜,大體可分為免疫性(變態反應性)和非免疫性(非變態反應性)兩類,前者為主導。還與很多其他影響因素有關。 1、免疫性反應機制 某些藥物如血清、疫苗及其它一些生物製品等,其本身即可作為完全抗原。但更多的藥物本身無抗原性(免疫原性),這些小分子物質在體內與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等以共價鍵結合後,成為完全抗原,從而引起變態反應。 變態反應性藥疹有以下特點:①正常用藥情況下,
發布於 2023-10-22 19:56
0評論
1、體液免疫急性及早期血吸蟲病患者有可溶性蟲卵抗原的lgE及lgM抗體,急、慢性期有血吸蟲特異性抗可溶性蟲卵抗原的IgG;抗體。慢性和晚期血吸蟲病患者血清IgG、lgM均可明顯增高,尤以晚期患者為景。循環免疫複合物也可增加,因此病情常遷延不愈,治療後可恢復正常。腎小球基底膜有IgG、lgA、lgM及IgE沉積者,同時可見補體C3及纖維蛋白,即免疫複合物性腎病,可引起蛋白尿、腎炎,補體C3的減低是
發布於 2024-08-31 04:24
0評論
1、新生兒腸道內β-GD極豐富,主要來源為母乳(新生兒自身也可產生,正常腸道菌群建立後也可產生,但產生較少),β-GD分解結合膽紅素,還原為未結合膽紅素,經小腸再吸收進入肝腸循環,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引起黃疸。 2、新生兒小腸中β-GD活性高,為成人10倍。 3、新生兒攝入不足,腸內蠕動減少或開奶延遲,腸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可使結合膽紅素排洩減少。 4、有人發現母乳中有特殊的
發布於 2023-03-24 12:20
0評論
外界因素(30%): 1、暴飲暴食後近端腸內容物驟然增多,不能順利通過已狹窄的腸腔,形成相對的梗阻。 2、粘連部位發生炎症或粘連水腫,以及食物殘渣,異物的堵塞,都能導致腸腔狹窄。 內部因素(30%): 一組腸袢彼此緊密粘連成一團。並固定於腹壁切口疤痕下,因為腸腔狹小,腸蠕動受到影響,腸管不能擴張,容易發生梗阻。一段腸袢粘連並固定於自身折迭的位置,使曲折處的腸腔狹小,容易發生梗阻。 一段腸袢粘連於
發布於 2023-09-30 04:23
0評論
關節內存在微生物或其成分 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反應性關節炎病人的滑膜組織、滑膜液及其沉澱物中存在致病微生物,如衣原體,及其他菌體成分如DNA或其他抗原部分。目前,用電鏡可以看到滑膜組織中的整個衣原體結構、衣原體RNA。後者強烈提示衣原體在最近是活的,因RNA酶會破壞舊的RNA。Schumacher在原位雜交的研究中,發現最多的衣原體RNA存在於滑膜組織的深部血管周圍細胞。Granlors等採用對病
發布於 2024-01-30 11:58
0評論
一般而言,慢性肝病因肝臟持續性損傷,多會伴有肝纖維化。我國慢性肝病中以慢性乙型肝炎最多,慢性丙型 肝炎也不少見。這兩類肝炎都因肝炎病毒複製,刺激了人體的免疫系統,造成免疫淋巴細胞在清除病毒時,“誤傷”肝細胞,產生肝臟內炎症,誘導了纖維組織增生,致使肝纖維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肝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這兩種肝病中較重的病變是脂肪性肝炎,如不積極治療,損傷的肝細胞也可刺激
發布於 2023-12-20 00:5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