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切口感染診斷標準
一、表淺手術切口感染 僅限於切口涉及的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髮生於術後30天內。 臨床診斷 具有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 1.表淺切口有紅、腫、熱、痛,或有膿性分泌物。 2.臨床醫師診斷的表淺切口感染。 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細菌培養陽性。說明: 1.創口包括外科手術切口和意外傷害所致傷口,為避免混亂,不用"創口感染"一詞,與傷口有關感染參見皮膚軟組織感染診斷標準。 2.切口縫合針眼處有輕微炎症和少許分泌物不屬於切口感染。3.切口脂肪液化,液體清亮,不屬於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術切口感染 無植入物手術後30天內、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臟瓣膜、人造血管、機械心臟、人工關節等)術後1年內發生的與手術有關並涉及切口深部軟組織(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臨床診斷 符合上述規定,並具有下述四條之一即可診斷。 1.從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膿液,感染性手術後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開或由外科醫師打開的切口,有膿性分泌物或有發熱≥38℃,局部有疼痛或壓痛。 3.再次手術探查、經組織病理學或影像學檢查發現涉及深部切口膿腫或其它感染證據。4.臨床醫師診斷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分泌物細菌培養陽性。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無植入物手術後30天、有植入物手術後1年內發生的與手術有關(除皮膚、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臨床診斷 符合上述規定,並具有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1.引流或穿刺有膿液。 2.再次手術探查、經組織病理學或影像學檢查發現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證據。3.由臨床醫師診斷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細菌培養陽性。說明: 1.臨床和(或)有關檢查顯示典型的手術部位感染,即使細菌培養陰性,亦可以診斷。2.手術切口淺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時,僅需報告深部感染。 3.經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須再次手術者,應視為深部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