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屬於葫蘆科苦瓜屬的一年生攀緣性草本植物,原產於東印度熱帶地區,日本、東南亞栽培歷史悠久,17世紀傳入歐洲,僅供觀賞,不作食用。我國早有栽培,除供觀賞外,還供菜用,在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湖南、四川等省栽培較普遍。
苦瓜還作為庭園垂直綠化的觀賞植物,夏季開黃色小花,真是萬綠叢中點點黃。果實成熟後桔黃色,又添一景。果肉開裂後種子外面有紅色厚肉,似蛋黃,非常豔麗。苦瓜不僅是夏季佳蔬,又是一味良藥。明代以前醫書沒有記載苦瓜,明代《救荒本草》、《本草綱目》始列入,疑為三寶太監下西洋時,從南洋群島移植過來。清代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說:”苦瓜清則苦寒;滌熱,明目,清心。可醬可醃。中寒者(寒底)勿食。熟則色赤,味甘性平,養血滋肝,潤脾補腎。”即是說瓜熟色赤,苦味減,寒性降低,滋養作用顯出,與末熟時相對而言,以清為補之。其實吃苦瓜以色青末黃熟時才好吃,更取其清熱消暑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