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理生理 腹壁切口疝疝環一般較大,發生嵌頓和絞窄的機會甚少。早期疝囊多不完整,隨著時間的延長,腹膜可爬行而形成完整的疝囊,疝內容物一般為腸管和(或)大網膜,常因粘連而形成難復性疝。也有腹膜癒合而筋膜裂開,腹膜膨出形成疝囊者。
切口疝無自愈可能,對全身狀況影響較大。如不及時治療多數病人隨著病程的增長而逐漸增大切口周圍肌肉、腱膜、筋膜等組織則日趨薄弱,疝環增大,腹腔內臟器愈來愈多地突出在腹腔外的疝囊中,逐漸發展為巨大的切口疝,使得真正的腹腔容積漸漸減少,疝囊成為容納部分腹腔臟器的“第二腹腔”或“腹外腹”。此種情況,如不充分準備即行張力修補術,可能對呼吸循環系統產生影響,特別是有心肺合併症的老年病人。腹內壓升高是切口疝發生的原因之一,切口疝出現後,腹內壓降低。一旦張力修補後腹內壓升高甚至較原來更高,使膈肌上抬,導致通氣受限;同時,下腔靜脈受壓,迴流受阻,甚至導致腹腔間隙綜合徵和深靜脈血栓形成。
2.病理分類 臨床常見的切口疝主要有3種類型:普通切口疝、腹腔鏡術後戳孔疝和腹部暫時關閉術形成的切口疝後者多發生於腹腔間隙綜合徵的病例,如腸外瘻後切口裂開的病人,由於不能及時二期縫合,皮膚爬行覆蓋腸管切口自行癒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