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The Economist雜誌首創用各國麥當勞巨無霸(Big Mac)漢堡包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測試各國的實際匯率是否符合購買力平價,自此以後,這種方法迅速在美國流行開來。麥當勞漢堡包的配料估計是不外傳的祖傳秘方,雖然有可能在各國會有一些調整,變化應該不會太大。另外大家也會發現麥當勞店面的裝修至少從中國和美國的比較來看,也十分相近。無疑,麥當勞巨無霸作為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食品,被推向匯率比較的前臺是實至名歸。看過三本宏觀經濟學原理教材,每一本都有漢堡包經濟學的案例分析,漢堡包成了年輕人步入國際金融殿堂的必經之路(The Economist有言,“to make exchange-rate theory more digestible”)。漢堡包經濟學已被賦以專有英文詞彙:Burgernomics。另外,還有諸如Hamburger Standard等說法。最新一期The Economist用McCurrency作題更新了巨無霸指數,並對現今對漢堡包的濫用提出了批評。
巨無霸如今比較火,人們發現中國是世界上巨無霸以美元計賣得最便宜的國家。美國某四個城市的平均價格為$3.10,而中國的售價為¥10.5,按市場匯率8.03折算,人民幣的價值被低估了58%。於是,巨無霸指數就成了那些堅稱人民幣應該升值的人士手中的一大證據。
然而,漢堡包的售價與購買力平價其實相去甚遠。一個拿到我們面前的漢堡包不僅包含配方、原料和能耗的價格,還包含廚師製作費用,經營管理費用和店面租金,即更多的還是在於非可貿易品的費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主要區別在於非可貿易品成本的差別,比如服務費和房屋租金,而這些差異是不反映在匯率之中的。也就是說,巨無霸在中國便宜很大一部分是便宜在了國際貿易不可進行的商品上。之外還有食品偏好的問題,麥當勞在中國確實受到了兒童和青年人的歡迎,但總體上中國人對西式快餐還不是完全接受,而且隨著其它中高檔西式快餐進入中國,人們至少不會為了嘗新鮮而光顧麥當勞。
因此,巨無霸指數無非是一種對匯率有趣的經濟學解釋,它在大體上可以反映出各國購買力的差別,不過拿一種商品來代替影響匯率的千千萬萬種商品,還是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