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豆腐渣
梧州"黴豆腐渣",早年被廣州六榕寺等齋菜,被港澳同胞稱為"廣西豬肝",是在梧州市漢族特色小吃。一般經炒熟、風冷、加菌種發酵、翻箕、上架等10多道工序,歷時三天加工而成。成品以切口色白、粘實、爽手、富有彈性、表面黴色均勻呈粉紅色為上乘。食法除了烹製釀豆腐渣外,可與瘦肉、花生、蘿蔔乾三丁拌炒,或以絲瓜、節瓜煮湯等,還可炆魚、炆肉。梧州大東酒家"煎釀豆腐渣"即用此為原料。 梧州市民稱"出了系龍洲(即出了市區)豆腐渣就化成了水"可見豆腐渣對溫度、水質等的要求之高。梧州豆腐渣只能在梧州可以吃到,出了梧州市區就吃不到梧州豆腐渣了。專門從梧州冰藏此品回去以作為上
梧州豆腐渣的傳說
關於梧州豆腐渣的傳說很多。相傳梧州冰泉井邊,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女,他們以賣豆腐為生。由於父親病臥在床無錢醫治,已奄奄一息,女兒又不善經營,時間一久,已無米下鍋。一天,女兒百般無奈,將發黴已久的豆腐渣下鍋供父果腹。就這樣吃了一段時間,父親的病卻不藥自愈,在問清楚女兒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他們決定專門做豆腐渣拿出去賣。由於豆腐渣口感甘香,營養豐富,深受大家的
喜歡,父女倆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來。又傳:1953年,在下關菜市,有一名叫李二妹的女子經營豆類製品生意,由於李二妹生得美麗,所以人們都叫她豆腐西施。她經營的豆腐、豆腐渣、豆腐卜、豆腐磚,製作精細,美味可口,所以很多人都來買她的豆制佳品。豆腐西施逐漸有了名氣,許多粵港澳的客人來到梧州一定要指名吃她製作的豆製品,特別是豆腐渣。
豆腐渣又名黴豆腐,以在豆腐渣表面長出粉紅色的黴菌為上乘,炒出來之後非常的爽口,有一種獨特的香味,港澳同胞稱之為"廣西豬肝"。因為豆腐渣有它的生長特定條件,是梧州的獨有食品,其他地方不能製作這種食品,離開梧州就吃不到豆腐渣,最為誇張的說法是梧州豆腐渣上出龍墟,下過雞籠州均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