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隨種族而異,類風溼關節炎則是世界性分佈。前者有明顯的家族史,而後者則不很顯著。
強直性脊柱炎多見於10~20歲發病,高峰在20~3O歲,而類風溼關節炎可見於各年齡組,高峰在30~50歲。強直性脊柱炎男性多見,而類風溼關節炎則女性遠多於男性。
強直性脊柱炎常為少關節炎,非對稱性,下肢關節受侵多於上肢關節,大關節受累多於小關節。類風溼關節炎常為多關節炎,受侵關節呈對稱性,大小關節皆可 受累,侵及上肢關節如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較侵及下肢關節多見;強直性脊柱炎多影響髓關節,而成人類風溼關節炎很少如此。強直性脊柱炎很少侵及 顳頜關節,類風溼關節炎則有半數以上受累。
強直性脊柱炎幾乎全部有骶髂關節炎,而類風溼關節炎則很少有。前者可影響全脊柱,一般由腰椎上行發展至胸椎、頸椎,而後者一般隻影響頸椎。
強直性脊柱炎無類風溼結節,而類風溼關節炎則可見到。前者可引起主動脈瓣關閉個全,而後者較少引起臨床上可查出的心臟瓣膜病。
強直性脊柱炎只少數引起肺上葉纖維化,而類風溼關節炎肺部表現為結節、胸腔積液和肺纖維化。前者類風溼因子多陰性,而後者多陽性。
兩者的治療對藥物反應亦不盡相同,如金製劑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療效為5O%以上,而用於強直性脊柱炎則無效。
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炎,多在中年以後發病、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患者以老年女性比男性多見。發病的關節多為負重的關節和活動範圍較大、 活動頻繁的關節,如指間、膝、髖、頸椎、腰椎等關節。胸椎和腰椎患了骨關節炎,則腰背部感到痠痛,活動時加重,彎腰受到限制。
脊柱結核患者早期多有消瘦、乏力、食慾下降、盜汗等症狀,繼而出現疼痛、脊柱強直、肌肉萎縮、肌肉痙攣,部分病人後期因椎體破壞塌陷而產生脊柱後凸畸形, 臨床上極易與強直性脊柱炎混淆。脊柱結核嚴重時,可引起下肢癱瘓及神經異常,X線可見以椎體破壞為主,椎間隙變窄,在短期內椎體可發生楔形改變,但不出現 廣泛的韌帶鈣化。骶髂關節多不受累,若合併骶髂關節結核,則病變常累及單個關節,X線改變為關節面有囊性骨質破壞,而軟骨下骨硬化不明顯。B超檢查可較準 確地診斷有無冷膿腫及其大小、形態等關係。
急性或慢性腰肌勞損多出於外傷或運動引起。通常疼痛為放射性,以骶髂關節處最嚴重,無肌肉痙攣,若有也很輕微,脊柱運動功能良好,血沉、C反應蛋白正常,X線檢查無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