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患者教育及整體和規範治療的理念。
適當的休息、理療、體療、外用藥、正確的關節活動和肌肉鍛鍊等對於緩解症狀、改善關節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藥物治療
非甾類抗炎藥(NSAIDs)、改善病情抗風溼藥(DMARDs)、生物製劑、糖皮質激素、植物藥製劑
非甾類抗炎藥:具有抗炎、止痛、退熱及減輕關節腫脹的作用,是臨床最常用的類風溼關節炎治療藥物。非甾類抗炎藥對緩解患者的關節腫痛,改善全身症狀有重要作用。改善病情抗風溼藥:可延緩或控制病情的進展。生物製劑:是目前積極有效控制炎症的主要藥物,減少骨破壞,減少激素的用量和骨質疏鬆。糖皮質激素:能迅速改善關節腫痛和全身症狀。植物藥製劑:雷公藤、白芍總苷:對緩解關節腫痛有效,是否減緩關節破壞尚乏研究。
外科治療
常用的手術主要有滑膜切除術、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融合術以及軟組織修復術。
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經過積極內科正規治療,病情仍不能控制,為糾正畸形,改善生活質量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並不能根治類風溼關節炎,故術後仍需藥物治療。
一、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是以骶髂關節、脊柱附著點炎症為主要病變的疾病。嚴重者可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臨床表現以腰部疼痛、僵硬、不適最為常見,關節間斷性疼痛並伴有明顯僵硬,多數患者伴有腰部僵硬感,以晨起僵硬和久坐後僵硬為重,經過輕度活動和熱水浴後可減輕。
1、病因
A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與下列因素有一定關係。
(1)基因因素:AS家族的發病率為正常人的30倍,而RA的家族發病
率僅為正常人的2-10倍。
(2)感染因素:泌尿系統感染或盆腔感染後經淋巴途徑播散到骶髂
關節再到脊柱,還可擴散到全身其他部位引起周圍關節、肌腱 和眼色素膜的病變。
(3)內分泌失調或代謝障礙。
2、臨床表現
本病好發於16-30歲的青、壯年,男性佔90%,有明顯家族遺傳性。
A 關節病變
(1)骶髂關節炎:約90%的AS患者最先表現為骶髂關節炎。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腰痛,骶髂部僵硬感,間歇或兩側交替出現腰痛和兩側臀部疼痛,可放射至大腿。支腿抬高試驗陰性,4字試驗可陽性
(2)腰椎病變:下背部和腰部活動受限。腰部前屈、側彎和轉動均可受限。
(3)胸椎病變:早期表現為背痛、前胸和側胸痛,如胸肋關節、胸鎖關節、胸骨柄體關節及肋軟骨關節受累,則呈束帶狀胸痛;嚴重者患者出現駝背畸形、胸式呼吸減弱或消失。
(4)頸椎病變:少數患者首先表現為頸椎炎,先由頸部疼痛、活動受限。
(5)周圍關節病變:約半數AS患者有短暫的急性周圍關節炎,約25%有永久性周圍關節損害。
B 關節外表現
另外AS可侵犯全身多個系統,引發主動脈瓣病變、眼部病變、肺不規則纖維化、骨質疏鬆、椎間盤炎等。
3、輔助檢查
A 實驗室檢查
在患者中有990%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B27)陽性,但是在正常人群中約有7%-8%也出現HLA-B27陽性,一般不依靠HLA-B27來診斷。血小板升高、貧血、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升高可能是由於AS病情活躍導致。類風溼因子陰性。
B 影像學檢查
X線骨盆正為片提示骶髂關節炎的5個等級。
I級:可疑改變;
II級:關節有微小的侷限性侵蝕、硬化;
III級:中度或進展性骶髂關節炎,關節侵蝕、硬化,間隙增寬或部分強直;
IV:嚴重異常,完全性關節強直,X線提示脊柱呈竹節樣改變。
CT或MRI檢查對於早期發現骶髂關節或脊柱炎症損害更敏感。
4、診斷標準
國際上目前多采用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
(1)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續3個月,疼痛隨活動改善,但休息不減輕;
(2)腰椎在前後和側屈方向活動受限;
(3)胸廓擴展範圍小於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值;
(4)雙側骶髂關節炎II-IV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III-IV級。
如果病人具備(4)並分別附加(1)-(3)條中的任何1條可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
類風溼關節炎(RS)與強直性脊柱炎(AS)的鑑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