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4-14 08:52

  健脾祛溼中藥一: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溼、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 八珍” 之 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溼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溼中藥。

  健脾祛溼中藥二: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藥,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於溼熱胃痛、血熱吐血、溼熱洩瀉、便血等症。

  健脾祛溼中藥三:木瓜

  一說到木瓜,人們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雖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藥的還是皺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溼,為治風溼痺痛所常用,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木瓜還能使溼濁得化,中焦得以調和。 此外,木瓜還有消食作用,可用於消化不良症。

  健脾祛溼中藥四: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溼中藥,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溼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溼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藥。故凡溼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溼氣滯者最為適宜。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重在溫脾。

祛溼熱中藥相關文章
加之人們飲食上偏愛辛辣、味重,還有甜的口味,這些肥甘厚膩食物過多攝取,影響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那些沒有被轉化的東西,就變成中醫認為的溼邪,留在體內,導致渾身發沉、無力、倦怠以及愛睡覺等症狀的發生。 另外,熬夜等各種不良生活方式易損耗腎精,腎精損傷多了,腎陽就不足,從而也導致了溼邪存留在各種組織器官中。夏季誘因較多,因此也是溼邪集中爆發的
發布於 2024-04-28 07:31
0評論
簡單為大家解釋下夏季尤其是三伏天祛溼原理。 中醫的溼氣是指人體運化能力下降,造成“脾溼內停”。來源分為外溼和內溼。外溼指來環境如盛夏雨季,或不良生活方式如吹空調、發溼入睡等,內溼指脾氣本身較弱或飲食厚重造成脾運化能力下降。 夏氣主溼,且有暑熱,是一年溼氣最重,是最需注重祛溼同時也是最佳的祛溼季節,祛溼可以幫助我們順利渡過暑熱,並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要做到: ①飲食清淡,給脾胃休
發布於 2023-07-08 02:52
0評論
溼熱多是因內熱損耗中氣導致脾虛逐漸生溼邪引起的,所以溼熱不僅僅需要祛溼,還需要降熱。一般若是運用了容易生熱的祛溼湯來調理反而不好。 建議用薏米100克熬水頻飲,可祛溼熱,不過藥力有限。 建議在上午頻薏米水,而下午用生地黃10克、女貞子5克泡水頻飲來滋陰降熱,可令您溼熱得到解決。 並且平日可不要食用生冷、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溼熱。
發布於 2023-04-24 04:31
0評論
1.健脾祛溼溫補方 材料:淮山10g,茯苓10g,溪見草10g,豬骨若干(脾胃差的選豬肺、豬脾臟更佳)做法:整鍋煲老火湯,分量:2-3人用2.和中化溼方: 材料:木棉花15g,雞蛋花15g,槐花15g,薏米15g,豬肘瘦肉1兩,炒扁豆15g,陳皮或砂仁6g 做法:整鍋煲湯,分量:1-2人3.鐵手之節瓜鯽魚湯功能:健胃祛溼 材料:節瓜1斤,鯽魚1條 製作:A、鯽魚去鱗及內臟、魚腮,洗淨; B、起油
發布於 2023-04-24 04:11
0評論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睡前都喜歡泡腳,泡腳可以疏通經絡養生,一到夏季,很多人就丟掉了這個習慣,其實,夏季更要泡腳,夏季雖然天氣熱,但是我們身體溼氣重,夏天泡腳可以幫助我們祛溼。 中醫認為“人的腳就像樹的根,樹死根先枯,人老先老腳。”認為一年四季泡腳都適宜,而且功用不同,“春天泡腳,開陽固脫;夏天泡腳,暑理可祛;秋天泡腳,肺潤腸蠕;冬天泡腳,丹田暖和。 夏天泡腳,有助於祛除暑溼,預防熱傷風,讓人精神振
發布於 2024-05-27 18:27
0評論
薏米是營養豐富的夏季消暑佳品,被譽為“生命健康之友”,當然,除了可以祛溼之外,它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功效。如果你一直對它不是很瞭解,不妨一食。 薏米有哪些功效? (1)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薏米有防癌的作用。其所含的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繁殖,可用於胃癌、子宮頸癌的輔助治療。健康人常吃薏米,能使身體輕捷,減少腫瘤發病幾率。 (2)薏米中含有維生素B1、維生素E,是一種美容食品,常食對防治腳氣病十分
發布於 2024-01-03 03:08
0評論
半夏配黃連用於寒熱錯雜之胃腸疾病。半夏辛、溫,善化痰散結,降逆寬中。黃連苦、寒,善清熱燥溼,和胃止嘔。取黃連以苦降,並清痰溼所生之熱;用半夏以辛開,兼理痰溼之壅結,除熱中之溼。兩藥辛苦合用,辛開苦降,疏理氣機,調和胃腸,寒溫並用,且清熱無礙祛溼,燥溼又無礙清熱,有相使相輔之妙用。鬱金配雞內金用於治療膽囊炎、膽結石,亦適用於肝病胃納不佳者。體現出治膽不忘和胃的用藥特點。鬱金辛、苦、微寒。入心、肺、
發布於 2023-01-18 10:31
0評論
臨床使用化妝品、面膜或接觸其他致敏物面部皮膚出現過敏時及時口服抗敏藥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很多經歷過的患者會覺得只吃抗敏藥力量小,覺得效果慢,好幾天面部皮膚還是紅紅的,熱熱的,人也有點燥熱。如果這時加上清熱祛溼的草藥口服,力量就明顯大了許多,同時注意飲食多吃些可以清熱排毒的水果蔬菜,皮膚很快就會覺得涼涼的,潤潤的,不再那麼燥熱,因為有祛溼的草藥成分,面部過敏皮膚有點腫的感覺也會同時很快消退。
發布於 2022-09-24 21:33
0評論
薏米紅豆粥是治溼邪最好的藥。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裡稱作為“赤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因為它是紅色的,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溼盛。既要祛溼,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
發布於 2022-12-15 20:19
0評論
“溼”分內外,要辨寒熱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又有外溼和內溼之分。外溼是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溼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溼的入侵,外溼也常困阻脾胃使溼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小兒易受溼 持續的陰
發布於 2023-02-19 04:2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