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瞭解,深靜脈血栓形成被公認是目前現代醫學中最難治療而又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一種常見疾病。深靜脈血好發部位為下肢,常見於骨科大手術後、婦科、外科手術後、產褥期、肥胖、臥床、感染、長途飛行等狀況。置換人工關節後警惕靜脈血栓。
今年69歲的荀女士,因患重度骨性關節炎準備在某醫院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因同時患有高血壓病,術前醫生告知她術後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較大,對此荀女士及家人對醫生的告知感到很疑惑:“啥病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對身體有多大危害呢?”
靜脈血栓栓塞症是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屬靜脈迴流障礙性疾病。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靜脈血栓栓塞症在肢體的表現,人工關節置換後靜脈血流減慢、血液高凝狀態和血管內皮損傷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行人工關節置換的患者,因置換後疼痛,以及為預防脫位的發生而不得不使肢體處於被動體位等原因,喪失了肌肉的舒縮動作,降低靜脈血流的驅動力,使血流減慢,血液停滯並處於高凝狀態;手術創傷以及術中肢體長時間被扭曲,反覆脫位、復位等導致對肢體血管的牽拉可造成血管內膜的損傷,血液淤滯;術前的禁食水,術中、術後失血、失液等均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從而引起深靜脈血栓形成。
此外,手術麻醉、輸血、術中驅止血帶的應用、人工關節骨水泥熱聚合反應以及電刀的應用等,也可引起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人工關節置換後極易發生深靜脈血栓。
對於下肢深靜脈血栓該怎麼預防和治療?
溫教授接著說:“預防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措施,主要分為機械方式(包括彈力襪、足底泵等)和藥物方式,臨床常用藥物包括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華法令、低分子肝素等。溶栓藥物主要為尿激酶和鏈激酶。血管外科的手術方法主要有手術取栓、導管直接溶栓、球囊導管擴張和支架置入等血管腔內介入技術。”
急性肺栓塞也是高危病:
王女士說起離世的弟弟一直很傷心,她說:“我弟弟去年因外傷導致右側肱骨骨折,在某醫院行切開復位髓內釘內固定術,術中突然死亡,醫院給的答覆是急性肺栓塞。當時我們不能接受這個結果,但屍檢結果是股靜脈和肺動脈同時發現血栓,醫學鑑定同意醫院的診斷,但是這個裁判結果正確嗎?”
溫教授在看完臨床和屍檢病理後說:“下肢深靜脈血栓多數繼發與人工關節置換或者髖部骨折之後,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和某些遺傳缺陷有關,它的形成有偶然性,但是其中也有必然性,只是目前沒有完全發現。”
肺血栓栓塞症是指來自靜脈系統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疾病,即通常所稱的肺栓塞。深靜脈血栓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來源,肺栓塞是血栓阻塞肺動脈導致的急性高危的疾病。急性肺栓塞會導致病人迅速死亡,這多數是體積較大的血栓迅速阻塞肺動脈所致;而某些非致死血栓由於體積小而僅僅阻塞肺段血管以下,患者只表現為胸悶和發熱,不會導致死亡。最後溫教授表示這個結果是正確的。
坐飛機小心“經濟倉綜合徵”:
骨科手術的病人、婦科、外科手術後等病人需要警惕深靜脈血栓的干擾,而長途飛行也要注意深靜脈血栓,這讓去年乘飛機去歐洲出差的張先生深有體會。他說:“飛行轉機有十幾個小時,我一直坐著。下飛機時,左側小腿就腫的厲害,嚴重疼痛,休息很長時間才恢復,回國後有人告訴我,這是“經濟倉綜合徵”,即下肢深靜脈血栓。”
為甚麼長時間坐飛機會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
溫教授解釋:周圍型深靜脈血栓主要表現為:小腿後側疼痛,沉重或緊張,肌肉有壓痛,足和踝關節周圍輕度腫脹等。中央型深靜脈血栓主要表現為:腹股溝及大腿內側疼痛,有的為全下肢疼痛,呈瀰漫性、凹陷性水腫,股三角區疼痛明顯,可觸及一條結狀硬物,患肢腫脹、壓痛,膚色較正常為深,患肢出現潮紅、暗紅、青紫改變。患側皮溫明顯高於對側 ;股動脈足背動脈搏動存在;全身表現低熱、乏力,心率稍快。長時間飛行後產生這種情況,就是因為靜脈血液瘀滯,如果以前就有血管的粥樣硬化或者靜脈瓣功能不全,就會發生“經濟倉綜合徵”。
但是深靜脈血栓會有後遺症嗎?
溫教授解釋: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發生後,在急性期,隨著血栓繁衍進展,靜脈阻塞進一步加重,由股白腫進展至股青腫,引起肢體靜脈性壞疽。在慢性期,靜脈腔內的血栓經歷與靜脈內腔面粘連、收縮、新生血管形成及自身纖溶的過程,病患靜脈發生“阻塞一部分再通一完全再通”的改變,最終因近端靜脈阻塞和(或)遠端靜脈瓣膜功能損毀,引起慢性下肢靜脈高壓,即血栓形成後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下肢的慢性腫和淺靜脈曲張。有國外學者的統計資料發現:血栓形成後綜合徵發生率為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