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09-24 23:18

  一、甚麼是骨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又叫退行性關節炎,俗稱“骨刺”、“骨質增生”,實際上並非炎症,主要為退行性變,屬關節老化與磨損,特別是關節軟骨的老化。骨性關節炎代表著關節的衰老,故稱之為老年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病,隨年齡增大,患病率迅速上升;大於65歲人群中50%以上有骨性關節炎的X線片證據,但是有25%會有症狀。75歲以上人群80%會出現症狀。骨性關節炎是老年人疼痛和致殘的主要原因。骨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是關節軟骨受破壞,關節軟骨基質軟化並失去彈性,喪失強度,並引起軟骨下骨的硬化或囊性變及骨贅形成。從而產生疼痛和運動障礙,嚴重導致患肢病殘。骨性關節炎雖然從關節軟骨起病,但影響整個關節結構,包括軟骨下骨、韌帶、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外肌肉,最終因關節軟骨全部脫失而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的退化性疾病,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老年人特有的疾病,但是近來發現人類的關節可以早在30歲,甚至更年輕時就會產生沒有症狀的退化改變。當年齡達到四五十歲時會出現症狀,說明關節的退化已經侵犯到你的骨頭,這時才開始重視為時已晚,你能夠做到的事情僅限於儘量保護還未受到侵犯的關節軟骨,延緩關節繼續退化的期限。

  全身關節都可有骨關節炎,表現出相應關節的疼痛、腫脹、摩擦音、變形和活動受限。但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最高。約41%的骨關節炎患者為膝關節骨關節炎。這是因為膝關節為負重大、活動多、易受外傷、勞累和風寒刺激的關節。單純的膝關節退化最早出現在髕骨關節,在三四十歲時即可出現膝關節的疼痛,表現為下臺階時疼痛,蹲下站起時疼痛,而走平路時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在下蹲時用手觸摸膝關節可以感覺到異常的摩擦感。還有些病人會出現關節的腫脹。這一階段的病變常被診斷為“髕骨軟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發展非常緩慢的疾病,從第一次疼痛到病變的晚期需要十餘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然而許多因素能夠加速病變的進展:包括年輕時膝關節有明顯的內、外翻畸形,體重超重,或一些能夠加重膝關節負擔的工作,如長期蹲著作業、山區野外工作等等。

  二、骨關節炎病因:

  骨關節炎的病因尚待進行深入研究。目前一般將本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種。以原發性最為常見。

  1、年齡:年齡是最危險因素,發病率隨年齡成正比。隨著衰老,膝關節的重複使用可刺激軟骨發生炎性改變。另外,年老軟骨中粘多糖的含量減少,基質喪失硫痠軟骨素,韌性降低,容易遭到力學的傷害而產生退行性變。尤其在45歲以上女性多見,50歲以上女性約60%會受到此病的影響。

  2、肥胖:肥胖的體重增加了關節的負荷並由於姿勢、步態等的改變,導致關節的生物力學都有所改變。大多數肥胖者膝骨關節病變的常見部位集中於內側軟骨。尤其缺少運動的肥胖者更易患此病。

  3、遺傳:由不同種族和不同人群骨關節炎的患病率不同而得出此推斷。

  4、雌激素:女性發病率較高,且在絕經後明顯增加,且與關節軟骨中發現雌激素受體有關。故不少學者推論女性患者的骨關節炎的發生與雌激素有關。

  5、氣候因素:常居住在潮溼、陰冷環境中的人多有症狀。這可能為溫度底,骨內血液循環不佳所致。

  6、關節形態:許多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存在先天膝內外翻畸形或髕骨半脫位畸形等。力線的不平衡使這部分病人比同年齡的其他人容易患骨關節炎。

  7、關節勞損:職業工種(礦工、野外作業者、運動員、紡織等)患病率高。說明關節的勞損可以增加關節的退變。研究表明,無電梯樓房居民膝關節痛、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均高於平房居民。

  8、其他:關節創傷:骨折、脫位、十字韌帶和半月板損傷,可使關節軟骨面局部的負荷和磨損增加;嚴重創傷特別是骨折,也可能改變其他部位的功能,導致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大骨節病、痛風、糖尿病、脊柱側彎等疾病均會導致膝關節的骨關節炎。

  三、膝骨關節炎的症狀、體徵:

  1、疼痛:

  膝骨性關節炎的疼痛,疼痛多位於髕股之間或髕骨周圍、膝關節內側。部位也可以不固定。常常不知從何時開始,有時有好轉,有時增重,夜間也會疼痛,夜間膝關節伸直時疼痛加重,走路時疼痛,甚至完全不能走路。尤其是下坡下樓梯時,疼痛加重。大小便時不能下蹲,當站起時,疼痛加重,並感到膝關節內有咔嚓咔嚓的響聲。 疼痛常與氣溫、氣壓、環境有關,天氣變化時加重,故有“老寒腿”、“氣象臺”之稱。

  2、腫脹:

  腫脹可由膝關節內積液所致,也可以為軟組織變性增生所致,如:滑膜肥厚和脂肪墊肥大等。多見於兩種或以上的原因共同導致。患病的腿與對側的腿對比明顯,其腫脹的程度一眼便可看出。患者有時用手觸摸時可及患部有浮腫感,有時會覺得有點發熱。

  膝關節積水可以引起關節明顯的發脹、發酸和疼痛。當積水達到一定程度,髕骨的上部會出現腫脹、突起。這是髕上囊腫脹所致。隨著積水的加重,膝關節的後部也會鼓起。所以經常有患者說:"照著鏡子一看,膝蓋的上面部位鼓了起來"嚴重時像鵝頭一樣。”中醫形象地稱之為"鵝頭疽"。

  不是所有的骨關節炎患者都會出現膝關節的積水。不要誇大和過分害怕“積水”。現在有的人一聽說“有積水”時,就非常緊張,反之,當說起“沒有積水”時,有的人就大大地鬆了一口氣,覺得沒甚麼大事。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積水只是膝關節骨關節炎的一種體徵,並不能說因有水腫就嚴重,或者因無水腫而可以放心。

  3、畸形:

  以膝內翻最為常見,稱為“O”形腿。還有“X” 形腿、“K” 形腿等名稱,是根據膝關節變性的角度所給的形象的稱乎。這些都是膝關節骨關節炎晚期的徵象。

  4、功能障礙:

  包括膝關節的僵硬、不穩等。病人常訴有“打軟腿”的感覺,並且常為這種不穩的感覺而擔憂。當關節內存在遊離體的時候,可能有“交鎖”、“彈響”的情況,引起突然而強烈的疼痛,常伴恐懼感。日久關節周圍的肌肉可見萎縮,長期的關節疼痛可以使患者不自覺的保持屈曲狀態,使關節產生攣縮,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四、膝關節骨關節炎的中醫辨證:

  膝骨性關節炎是西醫診斷病名,根據中醫理論和臨床表現,屬於“痺症”和“萎症”範疇。經過長期探索,中醫理論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與“虛”、“邪”、“瘀”密切相關。肝腎虧虛是病變的根本,風寒溼邪是致痺的外因,瘀血是其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邪、瘀日久可致虛,虛則邪、瘀難卻,而邪、瘀兩者也相互為患。對其治療多采用筋骨並重、內外兼治的方法,如中藥內服、燻洗、手法、針刀等,均取得顯著療效。因其“綠色”、安全,深受病人歡迎。

  合併關節水腫時或關節腫大時,膝關節成為鵝頭樣,因此,中醫稱為鵝頭疽;當合並炎症時,中醫稱為附骨疽;因為膝痛常受風寒溼邪的外襲而加重,故老百姓又稱為“老寒腿”。

  五、骨關節炎的治療:

  目前醫學沒有能力使骨性關節炎的病程逆轉,而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會不斷地發展、惡化。因此絕大部分患者均需要進行治療。而治療的基本目的是緩解症狀、改善功能、延緩進程及矯正畸形、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保守治療無法完全治癒骨性關節炎,但是可以緩解症狀,延緩進程。而只有到了晚期,採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才是徹底解決骨性關節炎的根本方法。

  1、自我保健與自療:

  骨關節炎的主要療法是非藥物治療。其首選方法是要實施正確的生活方式,掌握相關的健康知識。這對於減輕疼痛、減少看病次數、提高生活質量、維持關節功能有著較好的效果。包括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調節飲食,減輕體重,增強肌肉力量以及相關的物理治療等等。

  1) 積極消除或避免致病因素:

  解除思想壓力,適當休息:幫助病人正視疾病,樹立信心。不可使關節過度負重、受潮、受涼。避免久站、久坐,不要讓關節處於某一體位時間過長。

  消除關節勞損的因素:肥胖病人適當減肥,多坐車,少行走,少登山、爬樓梯等。根據具體情況在病情允許的範圍內進行正確、適當的體育鍛煉,以改善神經、肌肉與骨關節的新陳代謝,延緩其衰老進展的速度。這是因為進行有關肌肉鍛鍊以增加關節穩定性,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並有利於病情的恢復。絕對不能以為只有休息不活動才能保護關節。這對負重關節膝關節尤為重要。應避免在睡眠時為減輕疼痛在膝下墊枕頭。穿戴護膝或彈性繃帶,對保護膝等關節十分有益。

  2) 運動療法:

  對骨關節炎患者的鍛鍊要一分為二,正確的適當的鍛鍊,可以預防、延緩和減慢骨性關節炎的進程。有益的鍛鍊包括:游泳、散步、騎腳踏車、仰臥直腿抬高或抗阻力訓練及不負重位關節的屈伸活動。而不正確的過度鍛鍊可加重骨性關節炎。有害的運動是增加關節扭力或關節面負荷過大的訓練:如爬山、爬樓梯或下蹲起立等活動。

  適當運動鍛鍊對保持和改善關節活動以及增強受累關節肌力相當有利。以主動不負重練習為主,先作增強肌力的練習,再逐漸練習增加關節活動度。

  四步練功法:A、直腿抬高練習:仰臥,患膝伸直抬高30-40cm,足跟相當於健側足尖的高度,儘量維持在這個體位,堅持不住時可放下休息相同的時間,以上算一次。然後重複練習,每組10-15次。每天兩次。如果可堅持1分鐘以上,可進行負重直腿抬高練習。B、負重直腿抬高練習:動作同上,在足背上應擔負一定的重量,可從1kg開始,逐漸增加到5kg,如果可堅持1分鐘以上,可進行下一步練習。C、負重短弧練習:患者坐在床邊,患膝下面墊一枕頭,使之屈膝30°,患足負重從5 kg開始,逐漸增加到10kg,坐抬腿伸直練習,如果可堅持1分鐘以上,可進行下一步練習。D、負重長弧練習:患者坐在床邊,屈膝90°,小腿下垂,患足負重從10kg開始,逐漸增加到20kg,坐抬腿伸直練習,如果可堅持1分鐘以上,則生活和工作基本可以達到正常。

  坐位伸膝練習:患者作於床上,患膝儘量伸直,足被伸,同側手向下按膝,對側手屈腰夠足。

  坐位垂膝擺動屈伸練習:患者坐於床邊,患肢小腿下垂,以健肢幫助按壓患肢,增加屈曲。

  仰臥屈膝練習:仰臥床上,患肢屈髖90°,患膝儘量屈曲,以健肢協助按壓患側小腿以增加膝關節的屈曲。

  跪位屈膝練習:患者跪坐在床上,自行向後跪壓以增加屈膝的角度。

  平躺"蹬三輪" :每天早晚躺在床上,模仿蹬三輪的動作。平躺的姿勢可減輕易受損關節的負擔;要踝關節到肩關節的各個關節都得到鍛鍊。

  水中運動:水中運動有水的浮力可以支撐,能減少體重對膝關節的壓力,尤其是肥胖的病人。同時有助於強化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肌肉耐力,即使不小心跌倒,也故不容易導運動的傷害,多利用游泳的方式,可以幫助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人的康復。

  2、飲食療法:

  目前針對性的食療似乎缺乏深入的研究。最常見的是補}的宣傳。對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病人,應該在飲食上給予充分重視。

  進食高鈣食品:以確保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老年人鈣的攝取量應較一般成年人增加50%左右,即每日成分鈣不少於1200毫克,故宜多食牛奶、蛋類、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時要補充鈣劑。但有應該注意,體內缺鈣多導致腿部抽筋與骨質疏鬆,與骨關節炎兩者在病理上、臨床表現上均有很大的差異。從醫學角度來看,骨質疏鬆會產生“骨質增生”,而這種“骨質增生”與上述因骨關節炎而產生的骨質增生是相關的並共同影響了骨性關節炎病的產生,因而補鈣對於骨性關節炎病的防治應有益而無害的,只是並不能明顯見效罷了,故切勿以補鈣了就不再進行其他的治療。

  多食高量維他命D食物:S他命D者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所致。故要多服含D的乳製品或}片以幫助鈣質的吸收。

  增加多種維生素的攝入:維生素C片劑為抗氧化劑及Ⅱ型膠原合成的基本需要,最近對骨性關節炎微量營養素的研究中發現,高抗氧化劑的攝取特別是維生素C,可能保護關節防止骨性關節炎進展,故口服維生素C有益。其他如A、B1、B6、B12、C和D以及建造骨質必要的元素,如礦物質如鈣、V、硒、鋅以及膠質的食品等適當增加攝入量。

  3、物理療法:

  物理治療即理療。在此病治療中佔重要地位,尤其對藥物不能緩解症狀或不能耐受者。急性期以止痛、消腫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

  可選用熱療、水療、蠟療、超聲波、醋離子導入等,對緩解疼痛和伴發的肌肉痙攣,有助維持及恢復關節功能。關節運動前15-20分鐘的熱療,有助於緩解關節疼痛和減輕僵硬。保應先洗淨皮膚,並防止灼傷;對已做過關節置換術和配有金屬元件的關節禁用導電透熱和超聲療法,以免引起深部灼傷。有條件可以作溫泉浴等效果更好。

  4、藥物治療: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開始重視對骨性關節炎治療的研究,並將治療藥物分為改善症狀和改變病情的兩類藥物。對早期或中期的骨性關節炎患者,與其他方法相比,藥物治療具有舉手可得、簡便易行、療效可靠及易於維持的優點,值得我國在尚未普遍重視的這一領域加以推廣。

  雖然有以上的許多種藥物可以治療骨性關節炎,但是目前尚無一種藥物可以使骨性關節炎的病程逆轉和停止。藥物治療只能在一段時間內減輕症狀。因此許多患者最後發展到中晚期,就不得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口服藥物包括以下幾種:

  ①抗炎止痛藥:國外首選對乙酰氨基酚,該藥物止痛效果好,不良反應少,費用低。通常1日總量不超過3g,但長期大劑量使用有引起肝或腎損傷的報告。如果此類藥物止痛效果不明顯或伴有膝關節積液,宜選用其他藥物。

  ②非甾體類抗炎藥:這類藥物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熱作用,是治療骨性關節炎最常用的藥物。但是其中有的阿司匹林、水楊酸、保泰松、吲哚美辛和萘普生等,對關節軟骨基質蛋白聚糖合成有抑制作用,不利於骨性關節炎,不宜選用,至少不應長期使用。另一些藥物如雙氯芬酸、美洛昔康、萘丁美酮、依託度酸、舒林酸和阿西美辛等,對軟骨基質蛋白聚糖的合成無不良影響,甚至有促進合成作用,適於選用。而且,作為選擇性環氧合酶-2(COX-2)抑制劑的美洛昔康、依託度酸和萘丁美酮等都有與特異性COX-2抑制劑相當的胃腸安全性,且對心血管和腎的不良影響少。

  這類藥物在骨性關節炎的保守治療中必不可缺,但是有較嚴重的併發症(胃腸道損傷如穿孔、潰瘍或出血等),與這類藥物相關的胃腸損害的危險因素包括:65歲以上、有潰瘍史、大量使用多種NSAIDs藥、伴用皮質激素、持續用藥3月以上、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女性、吸菸及嗜酒等。

  ③阿片類:對中度至嚴重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以上藥物治療仍不能解除疼痛時,國外學者主張將阿片類藥物作為最後選擇。經常選用的這類藥物有可待因和曲馬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該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瀉和多汗,以及有一定的耐受性和潛在的依賴性都值得重視。

  ④氨基葡萄糖:抗炎藥只能解除或減輕骨性關節炎的症狀,不能改變其病變發展。為此,多年來人們都在探索控制骨性關節炎發展的改變病情的藥物。氨基葡萄糖既能抗炎止痛,又有延緩膝骨性關節炎發展的作用,被認為是第一個改變骨性關節炎病情的藥物或慢作用藥,體外實驗也證實其對軟骨代謝有良好作用,也稱其為軟骨保護劑。長期使用氨基葡萄糖治療可阻止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展。在美國,氨基葡萄糖是營養品,在超市即可購得。在歐洲及其他地區,它是處方藥。近幾年,它在我國逐漸受到臨床醫師和患者的重視。如能把握時機,在骨性關節炎早期開始並堅持較長期的治療,可能會有教好的效果。

  ⑤雙醋瑞因:該藥可以抑制金屬蛋白酶的活性及穩定溶酶體膜而發揮抗炎及對關節軟骨的保護作用,從而改善骨性關節炎的病程。試驗證明能明顯改善患者症狀,且其不良反應僅為短暫腹瀉。

  關節腔注射藥物:

  可以在關節腔注射的藥物主要為兩種,一種是激素類藥物,另一類是透明透明質酸製劑。

  ①激素類藥物:有些醫生目前仍在採用關節腔內注射激素類藥物治療骨性關節炎。雖然它可以暫時減輕疼痛,然而多次關節腔內注射激素類藥物可使關節退變,導致“皮質類固醇關節病”。激素還會抑制正常關節軟骨的基質合成,還會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只有對有關節滲出,並且疼痛劇烈的患者,可以注射一次激素類藥物。

  ②透明透明質酸製劑:關節腔中滑液的高粘性對關節運動可提供幾乎無摩擦的表面,因而對正常關節功能十分有利。骨性關節炎時,透明質酸被破壞,滑液粘性降低,潤滑作用消失及關節表面的光滑運動喪失,從而導致關節進一步破壞。關節腔內大分子量透明質酸補充治療有利於緩解關節疼痛,增加活動度,消除滑膜炎症及延緩疾病進展。這類藥物主要用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適於對常規治療療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止痛劑或非類固醇類抗炎藥治療者。

  透明質酸製劑是從雞冠提取並純化,故對雞或雞蛋過敏者禁用。國產製劑玻璃酸鈉注射液每週1次,關節腔注射,連續5周為1療程。進口製劑如透明質酸鈉,每週1次,連續3次為1療程。

  在上述的藥物中,維生素和氨基葡萄糖可作為基本而長期使用的藥物。雙醋瑞因可在治療初期與氨基葡萄糖並用或單用。抗炎止痛藥可根據患者關節疼痛或腫脹等表現而隨時短期應用。透明質酸補充治療具有良好的改善症狀、改進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對於有適應證及有條件的患者應推廣應用。

  5、中醫綜合治療:

  千百年來,中醫藥在治療膝痛上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對其治療膝骨性關節炎 的現代作用機理有了新的認識。中醫藥重視內外兼治、動靜結合、筋骨並重、醫患合作。已證明中藥可以改善氧自由基代謝的紊亂狀態,手法可以改善骨性關節炎的血液流變學異常等。各種中醫療法有機的結合,能將各種療法優勢互補,內外結合,標本兼顧,療效超出一般的單一療法,可明顯縮短療程、提高療效,故合理的綜合“套餐”療法將是中醫治療的本病的主流和最佳途徑。

  內治法:指中藥方劑口服,分為辨證分型和專方兩種治療方法。辨證分型:根據疼痛為主要症狀辨證為“痺症”,肝腎虧虛是主要發病基礎,風寒溼邪侵襲及跌僕損傷是發病誘因,並根據患肢疼痛性質、關節腫脹程度及是否有兼症、兼症的多少把其多分為:氣滯血瘀型、寒溼痺阻型、肝腎虧虛型等,以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祛風除溼、溫經散寒、化痰軟堅等法。專方治療多根據某個地域、氣候等環境下,存在某個突出的主症辨證,對其採取以某方為基礎加減化裁,究其根本,仍以辯證治療為主,並結合辯病治療。

  外治法: 中醫外治法手段多樣,是中醫治療的一大特色。用於本病治療的報道也較多,可分為外貼膏藥、中藥煎劑外洗、針灸、中藥離子導入、推拿等。

  中藥燻洗:具有溫熱和藥理雙重效應,直接作用於患處。中藥燻洗法各家用藥組方多用祛風除溼散寒,活血通絡止痛類中藥組方,大同小異,辨證立法正確即可取得良好療效。結合現代化理療設備,中藥還可用於離子導入、浴箱內燻蒸等方法,使其能更好的作用於患處。

  針灸法:分為毫針針刺法,刺絡拔罐法,火針溫灸拔罐法,水針穴位注射法等,在取穴上以局部取穴為主,結合循經取穴,以期達到疏通經脈、活血化瘀的功效。推拿法,是最方便、快捷、無創、易被患者接收的治療方法。分為辯病治療和辨證治療兩個方面,使整體與局部兼顧。臨床上,使用辨病施治遠遠較辨證施治者為多。

  手法:通過放鬆軟組織、鬆解粘連、解除交鎖,增加關節活動度,改善膝關節應力狀況,,消除關節內外炎症,減輕關節與骨內壓力,為軟骨的修復創造有利條件。

  鈹針法療:將針刺療法和外科閉合性手術療法融為一體的療法。它通過對病變部位針刺、切割、剝離而達到鬆解軟組織粘連與疤痕,改善血運,通絡止痛,恢復功能的目的。

  6、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多種多樣,包括保留關節的關節沖洗術、關節鏡手術、關節清理術、截骨矯形術等;不保留關節的關節融合術、關節成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以及新型的軟骨、軟骨細胞移植術等。各種手術除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外,還應根據每個患者的期望值、年齡、全身狀況、經濟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進行選擇。

  關節沖洗術:適用於早、中期患者。關節經常腫脹,疼痛,沒有出現明顯的交鎖症狀。關節沖洗術是最“微創”的手術。它只經皮膚向關節內插入兩根粗針,通過不同的沖洗液來改善膝關節的內環境,使其向良性循環發展。手術時間短,對關節的影響輕微,術後綜合中醫各種綜合保守治療可以加快關節的恢復。

  關節鏡:適用於中期患者,關節時有腫脹,經常出現疼痛,有絞鎖症狀,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活,那麼關節鏡治療是最好的選擇。即把一個很小的鏡子插入關節腔內,然後把圖象通過屏幕顯示出來,通過關節鏡不僅能夠發現關節裡的問題而且在關節鏡下還可以直接把裡面的毛病解決掉。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創傷比較小、恢復比較快,適應於病程相對較短,保守治療又沒有效果,關節沒有變形的病人。關節清理術之所以能治療骨關節炎,其原理是①關節清理術時關節內大量灌洗,清除了引起疼痛、腫脹等症狀的炎性物質;②關節清理術清除了軟骨、滑膜碎屑和遊離體,防止了它們夾入關節內加速了關節面的磨損;③關節清理術治癒了半月板和韌帶的伴發損傷,恢復關節穩定性,去除了使關節退變進一步發展的因素。

  人工關節置換術:應用於已產生明顯的畸形,關節間隙狹窄或接近消失,症狀持續不減。嚴重疼痛經各種治療無效者,發生功能障礙而影響日常生活者。因為人工關節均有一定壽命限制,而增加手術次數則增加手術難度和降低成功率,故一般用於年齡在60歲以上者。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年齡限制也會有所降低。許多高齡老人,同時也有許多更年輕的病人都被認為可以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有人顧慮做膝關節置換術切除骨頭過多。從醫學術語膝關節置換術實質上是表面置換術,即將關節端有病變的軟骨及軟骨下骨板切去薄層,然後用金屬殼將關節的骨端包裹起來,中間夾一層超高密度的聚乙烯製成的襯墊,就好象蛀牙清洗後用金屬套罩起來差不多。以往金屬殼是用不鏽鋼製成的,現在都改用鈦合金或鈷鉻合金了。兩種的生物相容性均優於不鏽鋼,通俗地說人體對這兩種金屬的適應性很好。人們很關心,人工關節植入人體內可以用多久?從實驗室檢測的數據看來是很令人鼓舞地。國外開展此工作已久,根據臨床長期隨訪的結果,可應用15-20年之久,年齡大的活動量小些,使用的壽命更長。換了膝關節後一定要在醫師的指導下作康復治療。這樣關節的活動度更好一些。在日本,人們要席地而坐在我國北方,人們要上炕上盤腿而坐,這樣對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治療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能做到的。希望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老年病人能夠勇敢地接受手術治療,使你的晚年生活象夕陽般燦爛。

  六、骨關節炎的預防:

  雖然目前尚不能完全預防骨性關節炎不發生,但是通過一些措施,可以減少或延緩骨性關節炎的發生。這些措施包括減輕體重,儘量不穿高跟鞋,保護關節不要受到損傷,如避免關節受到反覆的衝擊力或扭力,儘量減少做頻繁登高運動、如果有半月板損傷應及時通過關節鏡進行修補或縫合,如果有關節韌帶損傷要及時治療,關節內骨折要手術解剖復位。如果關節周圍有畸形要及時手術矯型。另外注意服用VitA、VitC、VitE及補足VitD等對骨性關節炎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軟骨的退行性變可能自20多歲即已開始,在50歲以上人群中,大多能在X線片上顯示骨關節炎的表現。關鍵是如何防止病變的加劇而對生活產生不良影響。在"骨與關節十年"計劃裡,相信有要多的醫生、健康專家、患者、社會團體將共同致力於提高人們對肌與骨骼類疾病的認識,深入研究和開發治療和預防的措施。預防、診斷、治療和研究等方面的進步都將極大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為人們帶來福音。

  積極做好預防工作,注意及早了解關節炎的警示體徵:1)疼痛;2)關節僵直;3)有時發生腫脹;4)關節活動困難。如果關節內部或關節周圍出現任何症狀並持續2周以上,就應請教醫生。早發現早治療最重要。

骨關節炎是如何診斷和預防的?相關文章
1、關節疼痛及壓痛:初期為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時好轉氣變化有關。晚期可出現持續性疼痛或夜間湧。 2、關節僵硬:在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及發緊感,也稱為層僵,活動後可緩解。 3、關節腫大:膝部、手部關節腫大變形明顯。 4、骨摩擦音感:由於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關節活動時出現骨摩擦音感於膝關節。 5、關節無力,活動障礙 6、X線檢查:非對稱性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或囊性變,關節邊緣增生和骨
發布於 2023-03-06 14:46
0評論
概述 骨關節炎是一種身體自行性的退化的病症。對於患者來說,要是出現這樣的病症的話,主要的原因就是高齡、肥胖、勞損,或者是因為本身的關節就是異常導致的。對於患者來說,出現了這樣的病症的話,往往會導致患者的關節出現疼痛,或者是有關節腫脹的情況。如果這時候沒有及時治療控制患者的病情的話,就會導致之後很多的併發症的大量出現的。 步驟/方法: 1、 對於這樣的病症,導致出現的主要的原因就是繼發性的骨關
發布於 2024-06-16 18:10
0評論
骨關節炎吞噬老年人生活質量提起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往往是“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字眼。這些與年齡、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高度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與生命。近年來隨著政府在醫療衛生領域投入的不斷加大,以及公眾傳媒健康教育的跟進,老年人乃至全社會對代謝性疾病的關注持續提升。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眾對骨關節炎的關注依然處於“冰河期”
發布於 2023-03-23 15:26
0評論
骨關節炎又被稱為老年性關節炎或退變性關節炎,很多老年人都患有骨關節炎。是不是所有人老了都會得關節炎呢?答案是否定的,骨關節炎是可以預防的。預防骨關節炎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改變不合理的運動方式:太極拳等半蹲或下蹲運動對下肢關節壓力很大,應儘量避免。爬山爬樓等對下肢關節壓力加大,應儘量避免。隨著年齡在增長,應該逐步調整運動方式,以游泳、騎車和散步為主,減少大運動量的運動方式。2、改變不合理的生活習
發布於 2023-01-03 22:51
0評論
1、患者教育:自我行為療法(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活動,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減肥,有氧鍛鍊(如游泳,自行車等),關節功能訓練(如膝關節在非負重位下屈伸活動,以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肌力訓練(如髖關節OA應注意外展肌群的訓練)等。2、物理治療:主要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包括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3、行動支持
發布於 2023-03-16 20:41
0評論
骨關節炎又被稱為老年性關節炎或退變性關節炎,很多老年人都患有骨關節炎。是不是所有人老了都會得關節炎呢?答案是否定的,骨關節炎是可以預防的。預防骨關節炎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改變不合理的運動方式:太極拳等半蹲或下蹲運動對下肢關節壓力很大,應儘量避免。爬山爬樓等對下肢關節壓力加大,應儘量避免。隨著年齡在增長,應該逐步調整運動方式,以游泳、騎車和散步為主,減少大運動量的運動方式。2、改變不合理的生活習
發布於 2022-09-25 00:03
0評論
概述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是比較難的,這樣診斷出來了,診斷之後才會比較好治療,用藥也是比較快的,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步驟/方法: 1、 疼痛:幾乎所有患者都有疼痛症狀,多數患者膝痛屬於輕度和中度,少數為重度,偶見劇痛或不痛,疼痛多為鈍痛,伴沉重感、酸脹感或僵滯感,活動不適。 2、 腫脹:腫脹既可以由於關節積液所致,也可以由於軟組織變性增生f如滑膜肥厚
發布於 2023-07-15 22:04
0評論
概述 骨關節炎是常見的骨科系統疾病,患者一般是出現比較疼痛的感覺,臨床上主要發生於中老年人群,建議患者還是應該注意及時進行相關的檢查,醫生是可以進行體格檢查的,但是一般要確診患者的疾病,還是應該進行影像學檢查,希望能夠早日開始治療,主要是保守治療,也是看患者的具體病情的,要是患者關節炎很嚴重,需要實施手術治療。 步驟/方法: 1、 骨關節炎的診斷,一般是需要患者進行CT或者是核磁共振檢查,有
發布於 2023-07-25 00:13
0評論
骨科常見疾病介紹骨關節炎(一)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也稱退行性關節病、骨質增生性關節病、肥大性骨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病等,最常見的慢性、進展性關節疾病。上海德濟醫院骨科何博病變部位軟骨改變:關節軟骨變性是OA最基本的病理改變,表現為軟骨失去彈性、龜裂、糜爛、潰瘍、破碎、脫落。軟骨下骨裸露,引起負重活動時疼痛;邊緣軟骨增生硬化形成軟骨骨贅。脫落骨贅可形成關節內遊離體。骨質改
發布於 2023-03-16 21:01
0評論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改變,多發生於50歲以後,女性多於男性,負重關節累及較多,也可出現在肩、肘、手指等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關節痛有以下特點:多出現在負重關節如膝、髖等;關節痛活動後加重,休息後痛就解;在關節靜止久後再活動,局部出現短暫的僵硬感,持續時間不超過30分鐘,活動後消失;病情嚴重者即使在休息時都有關節痛和活動的受限;受累關節往往伴有壓痛、骨性肥大、骨性摩擦音、少數患者有畸形。
發布於 2023-03-21 09:1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