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4-21 00:48

  性味歸經

  性味:甘,微苦,微溫。

  《本草再新》:“味甘,性溫,無毒。”

  《飲片新參》:“甘潤,微苦平。”

  《中藥志》:“甘苦,微寒。”

  歸經:入肺、脾經

  《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功效主治

  補益脾肺;益氣生津。主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無力;氣陰兩傷;乾咳痰少;自汗氣短;以及溫病後期氣虛津傷;內熱口渴;或神經衰弱,心悸失眠,頭昏健忘,小兒夏季熱

  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用於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於西洋參。

太子參的藥性相關文章
現介紹幾則食療藥膳方,供選用:銀耳太子參銀耳15g,太子參25g,冰糖適量。將銀耳泡開,洗淨,太子參布包,同冰糖加水適量燉至銀耳熟,去藥包飲用,每日1劑。可益氣養陰、寧心安神,適用於心慌、氣短。 百合雙參湯百合、太子參各25g,北沙參20g,飴糖50g。將二參布包,同百合水煎取汁,去藥包,調入飴糖,拌勻服食。可補氣止汗,適用於氣虛所致的自汗、體虛、氣短、口渴等。 茭白太子參炒鱔絲茭白、鱔魚絲各2
發布於 2024-04-21 00:35
0評論
太子參具有氣陰雙補的作用,用於治療少氣懶言、精神疲憊、稍有活動就汗出較多,面色較紅、夜間汗出較多,心煩、口乾咽燥等症狀。一般用量每天10-30g,大劑量用到60g即可。本品尚未見到明顯的副作用,但沒必要超過60g,避免浪費藥材。 看完了上面關於太子參的副作用這個問題的詳細答案,相信很多朋友對於太子參已經大致有認識和了解了。其實太子參的副作用是相對比較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般來說每天的用法用量
發布於 2024-04-21 00:28
0評論
白菜除作為蔬菜供人們食用之外,還有藥用價值。祖國醫學認為,白菜性味甘平,有清熱除煩、解渴利尿、通利腸胃的功效,經常吃白菜可防止維生素C缺乏症(壞血病)。 民間還有用白菜治感冒的驗方,其方法是用白菜乾根加紅糖、薑片、水煎服,或用白菜根三個,大蔥根七個,煎水加紅糖,趁熱飲服,蓋被出汗,感冒即愈。大白菜洗淨切碎煎濃湯,每晚睡前洗凍瘡患處,連洗數日即可風效。 白菜子則可解酒,對於酒醉不醒者,可用白菜子
發布於 2023-11-29 07:56
0評論
1、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藥、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2、用於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於西洋參。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與人參不同科屬,功效雖似人參,但藥力薄弱,須大劑量持續服用,才能見效。 太子參雖補力平和,但
發布於 2024-04-21 00:42
0評論
太子參性平、味甘、微苦,有補氣生津的作用,在中醫臨床上使用非常廣泛。一般素有口乾、煩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熱等氣陰兩虛症狀的病人均可使用,它既可與其他藥物配伍,又能單味煎水溫服,常用劑量為10~30克,可根據病情適量加減。那些久病、體弱之人脾胃被傷,出現飲食減少、乏力、自汗等症狀時,可用其配伍山藥、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藥物,或取太子參15克、蓮子20克,加水上鍋煮至蓮肉爛熟
發布於 2024-04-21 00:55
0評論
牛奶具有補肺養胃、生津潤腸之功效,對人體具有鎮靜安神作用,對糖尿病久病、口渴便秘、體虛、氣血不足、脾胃不和者有益;喝牛奶能促進睡眠安穩,泡牛奶浴可以治失眠;牛奶中的碘、鋅和卵磷脂能大大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牛奶中的鎂元素會促進心臟和神經系統的耐疲勞性;牛奶能潤澤肌膚,經常飲用可使皮膚白皙、光滑,增加彈性;基於酵素的作用,牛奶還有消炎、消腫及緩和皮膚緊張的功效;兒童常喝鮮奶有助於身體的發育,因為鈣能
發布於 2023-11-09 06:31
0評論
方中龍川、豆豉姜、降香、虎杖、橫經席、薄荷腦、皂莢、五味藤、穿壁風、樟腦、碎骨木、土鱉蟲、莪術、徐長卿、羊耳菊、硃砂根、木香、兩面針活血消腫止痛,買麻藤、過江龍舒筋活絡,草烏、香加皮、海風藤、香樟、千斤拔、鷹不撲祛風溼,通經絡。諸藥合用,共奏化瘀止痛,舒筋活絡,祛風除溼。
發布於 2023-10-02 10:03
0評論
方中茵陳為君藥,具有清熱利溼,退黃疸的作用。梔子味苦,性寒,為臣藥,具有清熱利溼,瀉火除煩的作用。黃芩苦寒為臣藥,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作用。三藥相伍,加強了其清利溼熱的作用,方中佐以具有清熱解毒素作用的金銀花,共同起到清熱,解毒,利溼,退黃的作用。
發布於 2023-10-17 04:48
0評論
方中肉蓯蓉、枸杞子、山茱萸、蕤仁、菟絲子、黃精、熟地黃補益肝腎而益精填髓;石菖蒲開竅寧神,化溼和胃;決明子、青葙子、蔓荊子、菊花、密蒙花清肝明目;黨參、黃芪補氣健脾;車前子利水滲溼,清肝明目;白芍斂陰柔肝;葛根、升麻升舉陽氣,而引藥上行;黃柏退虛火;川芎活血;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肝腎,退翳明目之功。
發布於 2023-10-28 14:17
0評論
病因   引起高血壓的藥物主要包括激素類藥物、中樞神經類藥物、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中草藥類等。診斷   因疾病需要使用某藥物,常規劑量的該藥物本身或該藥物與其他藥物之間發生相互作用使患者血壓升高且超過14O/9OmmHg,即可診斷物藥性高血壓。治療   一旦明確高血壓與用藥有關,應該停用這類藥物,換用其他藥物或者採取降壓藥物治療。
發布於 2022-10-08 04:3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