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稱特應性皮炎為四彎風,認為其發病主要有內外2個方面的因素。其中內因即體質因素是發病的根本原因, 患者多表現為稟賦不耐,脾胃失調,肌疏表虛;外因是本病的誘發因素,如感受風溼熱邪、食用魚腥發物等。四彎風的根本病機是脾虛溼盛,生風、化熱、化燥。治療上應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急性發作期以清熱除溼、祛風止癢為法;慢性期以健脾除溼、養血潤燥為主。
1、中醫辨證論治
(1)溼熱蘊膚證 多見於兒童期及成人期的急性發作期,皮損以紅斑、紅丘疹、水皰或丘皰疹為主,{熱作癢,滋水浸淫,或糜爛結痂,自覺瘙癢;身熱心煩口渴,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滑。抓破後出現糜爛面,少量滲出,結痂,便幹溲黃,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治以清熱利溼為法;兒童應用消風導赤湯化裁,成人宜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兒童期常用藥物有生地15g、黃連6g 、黃芩6g、木通5g 、茯苓10g、澤瀉10g、車前子6g 、金銀花10g、白蘚皮10g 、甘草6g ;成人期常用藥物有龍膽草6g、黃芩12g、生梔子6g 、白蘚皮15g、白朮15g、澤瀉15g、柴胡10g、苦參10g、甘草 6g 。癢甚者, 加珍珠母、磁石; 胃納欠佳者,加藿香、佩蘭;大便幹者,加大青葉、麻仁;出現膿皰加金銀花、連翹;大便偏幹加制大黃。
(2) 脾虛溼蘊證 多見於體質瘦弱的嬰幼兒患者,往往反覆發作,時輕時重,久病不愈;皮損表現為多發丘皰疹,顏色暗淡,少量滲液清稀,或有淡黃色結痂, 或以結痂浸潤的斑片為主,自覺瘙癢;常伴有神疲肢乏, 脘腹脹滿,納呆便溏,口中黏膩,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滑。治以健脾利溼, 潤燥止癢;方劑用健脾除溼湯或除溼胃苓湯加減治療。常用的藥物有炒白朮10g 、蒼朮10g 、厚朴10g、陳皮10g;腹脹加川厚朴6g、大腹皮10g 。當用湯劑治療症狀基本緩解後,可選用參苓白朮散、人參健脾丸等中成藥, 善後調理。
(3) 陰虛血燥證 見於各期病程較久的患者,皮損輕度浸潤;或患處為散佈丘疹、抓痕、血痂等;伴劇烈瘙癢,舌質暗紅少津,苔少,脈沉弦。治以滋陰潤燥止癢。方劑用養血潤膚飲、滋陰除溼湯。常用的藥物有當歸10g、熟地15g、生地 30g、黃芪10g 、天冬10g、麥冬10g、天花粉10g、桃仁10g、紅花10g、丹參10g、白蘚皮15g 。若肥厚苔蘚化明顯者可酌加王不留行、澤蘭;夜臥不安而瘙癢者,輕用酸棗仁、合歡皮、夜交藤、遠志等安神止癢;重則用龍骨、代赭石、牡蠣、磁石以重鎮安神止癢。
2、中醫外治發
嬰兒期皮疹糜爛、滲出明顯時以溼敷為主,可用馬齒莧、黃柏等水煎,冷溼敷;皮疹滲液較少,可選用三黃洗劑外搽,或用青黛散加甘草油調塗。兒童期、青年成人期皮疹以丘疹、結痂、苔蘚化為主,選用黃連鋅氧油、3 % ~ 5 %黑豆餾油軟膏、青黛膏等塗搽;皮膚乾燥者,選用潤肌膏、黃柏霜外搽。
3、注意事項
特應性皮炎由於稟賦不耐, 自幼發病,病程纏綿,反覆不愈,治療比較棘手。一般小兒發病多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治療忌用大苦大寒之品;若苦寒太過,則易損傷脾陽, 加重病情。宜選用醒脾消導、 淡滲利溼之品,如白朮、茯苓、山藥、枳殼、薏苡仁等。慢性期多為久病耗傷陰血, 或久用滲利,或過用苦燥,導致傷陰溼戀之證, 表現為皮損乾燥脫屑,肥厚皸裂。治療宜滋陰除溼並用,常用生地、玄參、知母、麥冬、天冬、玉竹、玄參、 白芍、當歸、白蘚皮、苦參等。在辨證上應重視全身與局部的關係;在治療上宜採用標本兼顧、扶正祛邪的方法,方可取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