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應性皮炎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是由於遺傳、環境、皮膚屏障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障礙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其發病機制與1型和2型的過敏反應密切相關。常見的過敏原包括花粉、孢子、貓狗等動物皮屑、屋內塵蟎、化學氣體和其他吸入物以及雞蛋、牛奶、花生、大豆、小麥、魚和蝦等食物。首先要積極尋找周圍環境和飲食中可能的誘因,儘量避免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的因素,如海鮮、辛辣調味品、塵蟎、花粉等吸入物和刺激性衛生消毒劑;避免穿化纖、羊毛內衣等,做好生活防護。
特應性皮炎的藥物治療。第一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具有抑制炎症介質釋放和止癢的作用,消除了瘙癢-抓撓-瘙癢加重的惡性循環。第一代抗組胺藥(如酮替芬、西替利嗪等)有較明顯的嗜睡作用,但特別適用於因瘙癢而夜間睡不好的人。皮質類固醇。潑尼松或潑尼松龍有較強的抗炎和抗過敏作用,對於急性發作、病情嚴重者,可短期內適量使用。免疫抑制劑如曲安奈德可用於成人和頑固性患者,往往有較明顯的效果。一般採用外用皮質類固醇藥膏或霜劑進行治療。近年來,局部免疫調節劑,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軟膏,已被用於治療該病,它們通過結合特定的細胞質蛋白和干擾基因轉錄而發揮作用。
此外,AD患者的皮膚經常被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定植,從皮損處分離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中約有65%具有分泌超級抗原的能力。超級抗原可以誘發或加重疾病。白念珠菌和糠秕孢子菌等真菌的定植和感染也是AD發病和加重的誘因之一。因此,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適度洗浴可去除皮膚表面的一些過敏原、致病菌及其分泌的超級抗原;嬰幼兒最好用純棉布包裹雙手,減少抓傷和繼發感染的機會。治療以外用為主,如紅黴素等大環內酯類藥物、扶桑黴素和喹諾酮類藥物與皮質激素聯合應用;也可加用益康唑、酮康唑等抗真菌藥物治療。常採用含有抗菌劑或抗真菌劑的皮質類固醇聯合治療,如福黴素加皮質類固醇。新黴素可能會引起接觸性皮炎,應少用。
此外,AD患者皮膚的屏障和保護功能明顯下降,更容易受到外界過敏原和刺激物的影響;其皮膚的失水率也明顯高於非AD患者,使皮膚更容易乾燥。因此,應注意避免過度洗浴,特別是少用熱水和肥皂等鹼性洗浴,洗浴後使用一些具有潤膚、保溼作用的護膚品,以免破壞皮脂保護膜,使皮膚更加乾燥、易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