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胃癌的發展有個過程,與最初的胃部細菌感染密切相關,其中幽門螺桿菌(Hp)最為常見;另外,胃黏膜萎縮是胃癌的癌前病變,而胃蛋白酶原能反映胃黏膜的功能和形態狀況。
因此,當你感覺胃部不適,又還不想做胃鏡時,可以先查查胃蛋白酶原和幽門螺桿菌。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和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被日本學者稱為“ABC法”,廣泛應用於胃部疾病和胃癌的預防篩查。
據醫生介紹,胃癌的發生有幾個連續的過程:淺表性胃炎、腺體萎縮、腸化生、不典型增生,最後發展成胃癌。這個過程需要數十年,與最初的胃部細菌感染密切相關,其中幽門螺桿菌(Hp)最為常見。較長的病史也為胃癌癌前病變的檢測和及時有效的干預提供了機會。
胃黏膜萎縮也是胃癌的癌前病變,胃蛋白酶原是一個胃黏膜狀態的指標,對胃黏膜的損傷較敏感。在胃部黏膜從正常到廣泛的胃黏膜萎縮的過程中,胃蛋白酶原比值也在發生變化。因此,血清檢測胃蛋白酶原通常作為胃黏膜狀態的生物學標誌,包括對胃黏膜萎縮和感染的監測,從而用於胃癌的篩查,該方法即為胃蛋白酶原法,又有“血清胃鏡”之說,具有無創、簡便、快速、低廉等優點,適用於大規模人群的胃癌普查。
胃蛋白酶原通過抽血檢查就可。胃蛋白酶原的陽性分為偏高和偏低兩種情況。偏低是因為胃黏膜萎縮或胃酸分泌較少所致,患者具有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性增生、胃癌等的高風險因素,以萎縮性胃炎居多。偏高常因胃黏膜破損或胃酸分泌過多,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可能造成胃黏膜破損,以消化道潰瘍居多。
胃蛋白酶原檢測也最適合健康體檢,常可以發現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乃至胃癌等胃部疾病,而其中很多患者當時無明顯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