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的第一件事是醫生的問話和病人病情的陳述。這是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溝通,目的是為了瞭解病因。談甚麼和怎麼談的過程是看病時的第一件事,對醫生來說是問問題,對病人來說是陳述病情。這是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溝通,目的是瞭解疾病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談甚麼和怎麼談是一門學問。談得好,病情就清楚,判斷就準確,治療就得當;談得不好,就可能出現誤診!"。談到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能把你的病情說清楚,你的判斷就會很準確,你的治療就會很恰當。
關鍵點一。你生病多久了
首先,醫生會問:你不舒服多久了?這是為了瞭解疾病已經持續了多長時間。你可以說我從初中就開始便秘;一結婚就開始便秘;愛人一住院,我就一個星期不大便,最後成了習慣......。這裡的初中、一結婚、愛人住院是發病的時間點,要儘量解釋清楚。
關鍵點二:疾病的發展程度
掌握了上述情況,醫生就可以初步判斷是急性疾病,還是慢性疾病。例如,一個腹部絞痛和腹瀉3天的病人是急性病。然後醫生會詢問過去3天的排便次數,是否有血便,是否有血便、粘液便,是否有膿血等。如果有這些症狀,就可以初步確定是胃腸道的傳染病。這個過程就是追蹤病情,醫生逐漸確定要做哪些檢查。
急性病是指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症狀嚴重的疾病,醫學判斷多以兩週為限。
慢性病是漸進的,症狀表現不是很強烈。通常在症狀出現後三年以上才被列為慢性病。
關鍵點3:你是否屬於某一特定疾病的群體
同樣的症狀要結合某一特定疾病的群體進行分析。如果患病的是特殊人群,老人、兒童、孕婦......,即使症狀相似,病因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如果你的情況比較特殊,比如懷孕時間短,還不明顯,一定要主動告知醫生。
關鍵點四:生活環境和習慣是否改變
有一次遇到一位老人,原本生活在農村,子女為了孝敬他把他接到城裡生活,這下好了,可以不排便了。他說:"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他說:"我也不知道。"他說:"我也不知道。"他說:"我也不知道。原因是農村都是蹲在廁所裡的。進城後,坐在馬桶上,不習慣了!"。而且,蹲坑與上廁所的姿勢不同,腹壓也不同,對排便有影響。也有的人每天在家按時排便,很有規律,一出差就5天一次......,這些都是受生活習慣影響。
習慣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意識。一旦改變,身體就容易產生不舒服的反應。因此,在看病時必須明確說明習慣、環境條件等方面的變化。
關鍵點5:是否有相關病史
這裡提到的病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前是否有同樣的疾病,"我總是這樣,五年來我都是這樣...... "要交代清楚。還包括與這種疾病相關的疾病,相關器官的疾病。
一位市長的妻子曾經被醫生看過。他說:"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他說:"我不知道。這兩個原因壓迫著腸子,那麼大便能不能暢通呢?後來,通過手術治療了脊柱,切除了纖維瘤,便秘也就自行消失了。這就是為甚麼醫生必須全面瞭解病人的情況並考慮所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