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本”學說的學術來源
惡性腫瘤的病因病機主要在於正虛邪實,目前已獲大多數醫家公認,但正虛、邪實分別在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擔任何種角色,以及治療時應如何扶正、祛邪,尚存一定爭議。
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與人體正氣虧損、內部失衡有關,古代醫家即有相關著述。如《靈樞》中即記載有“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邪氣留止,積聚乃傷”、“溫氣不行,凝血蘊裡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表面上看,這裡只提到“皮肉不堅、溫氣不行”等“小疾”,何以竟會導致“積聚乃傷”、“積皆成矣”此類“惡病”呢?細推之,則在“皮肉不堅、溫氣不行”這種表象下隱含的正是“正氣不足、內部失衡”這樣一種內在潛質,因此,在這種內部條件下才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腫瘤。《諸病源候論》中也指出“臟腑之氣虛弱,而飲食不消,聚結在內,……人即柴瘦,腹轉大,遂致死”,首次把消化道“症瘕”歸因於“臟腑之氣虛弱”,進而“飲食不消”、“聚結在內”所致,對後世醫家依理用藥提供了有力依據。《脈因證治》中對胃癌相關症候“噎膈”進行病因分析時說“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之曰噎;食雖可入,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景嶽全書》亦認為“噎膈證……惟中衰耗傷者多有之”,可見噎膈亦多因中氣不足、血液枯槁等內部因素失衡,進而胃脘失於濡養所致。其他腫瘤,如《婦人良方大全》中記載有“乳巖……屬肝脾鬱怒,氣血虧損”;頸部“失榮”,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中記載“因六慾不遂,損傷中氣,鬱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結而成”,均說明腫瘤或因正氣虧虛,或因內部失調,人體對其抵抗力降低或缺失所致。
另一方面,亦有一些醫家認為惡性腫瘤的發生與邪毒損傷有關,如《仁齋直指方》指出“癌者,……毒根深藏,穿孔透裡”;《瘡瘍經驗全書》中說“肛門腫痛,大便堅硬則殊痛,其旁小者如貫珠,大者如李核,煎寒作熱,疼痛難安,勢盛腫脹,翻行虛浮”者,屬髒毒;《外科正宗》中說“蘊毒結於臟腑,火熱流注肛門,結而為腫,其患痛連小腹,肛門墜重,……無奈飲食不餐,作渴之甚,凡此未得見其生”,指出預後極差。
以上兩種觀點看似矛盾,實際上各自反映了腫瘤病因病機特點的一個側面。孫師總結前人經驗,結合自身臨床實踐,認為惡性腫瘤病因病機中正虛、邪實兩者並存,二者互為因果,即:腫瘤的發生、發展以“人身之本”――正氣虧虛為條件,而以“病邪之本”――癌毒侵襲為本病發生的根本,二者缺一不可。概括而言,她認為:
1、惡性腫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 這句話實際上強調“全身狀況”是惡性腫瘤發生的基本“內環境”,或者說正氣虧虛、內部失調(如氣血紊亂、情志抑鬱、氣機不暢等)是惡性腫瘤發生的內部條件,亦即通常所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2、正邪鬥爭貫穿惡性腫瘤整個過程 這句話強調“邪氣”始終在推動疾病的發生、發展,是疾病之根本。孫師指出,多種普通內科疾病亦可出現脾胃虧虛、脾腎虧虛、氣滯血瘀痰凝,甚至毒結等病證,但不一定是惡性腫瘤,即如大腸息肉亦可表現為脾腎虧虛、氣滯血瘀痰凝結聚,但與大腸癌尚有本質區別,故說明單純的正氣虧虛、內部失調尚不足以直接導致惡性腫瘤;惡性腫瘤的發生,必然與邪氣的本質直接關聯。如“傷寒”病必因感受寒邪所致、“溫病”必因感受溫邪所致,“瘟疫”必因感受疫戾邪氣所致,惡性腫瘤必有其特徵性的邪毒致病,才會發生。此種邪毒與普通傷寒、溫病、瘟疫等外感邪毒均有所不同,故專稱為“癌毒”。
孫師認為,“癌毒”是在人身之本――正氣虧虛或失調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內外因素激化而成;“癌毒”一旦蘊育而成,即始終推動本病的發生、發展,貫穿疾病始終。因此,惡性腫瘤的病因病機可以總體概括為:人身之本虧虛或失調;病本――癌毒侵犯,此即為“二本”學說的來源。
二、“二本”學說的具體內容
1、人本 即人身之根本,概括為“正氣”。孫師認為,正氣在人體內運動並完成正常生理作用,必須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就是正氣必須充足,二則必須運行無礙。《黃帝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明確指出充足的人體正氣在抗擊病邪中起著關鍵作用。當正氣虧虛或失調時,人體對邪氣的侵犯就缺乏強有力的抵抗。惡性腫瘤的發生就是以此為基礎的。此外,《靈樞?天年》中說“五臟安定,血脈利和,精神乃居”,《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指出了精神與氣血之間有著相互影響。因此,正氣充足無礙,包括人體的身心兩個部分。孫師常常提醒學生,也提醒患者,惡性腫瘤是身心疾病,只有身心並調,才能有利於疾病的控制與康復;當身心失調時,就為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提供了條件。基於此種認識,孫師用藥時時固護正氣,調理身心,處方多以扶正為主,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時,她又指出,強調內因、人身之本,並不是忽視病本,只是為控制疾病、祛除病本提供充分條件和基礎。
2、病本 即疾病之根本,概括為“癌毒”侵犯。惡性腫瘤多具有以下特點:一、腫瘤組織血管豐富、血液供應充分,與正常組織相比,屬“氣血壅盛”之所;二、腫瘤細胞代謝旺盛,生長、增殖迅速,是一個高耗能與產熱的過程,因此與正常組織相比,亦即“熱盛”之所;三、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低、增殖快,從事物一般的“生、長、壯、老、已”規律來看,顯然其處於“生、長”階段,這也正是惡性腫瘤不同於其他疾病的原因。故概括而言,“癌毒”的性質應屬於“熱毒”,它貫穿疾病的始終,與正氣虧虛、內部失調一樣,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推進因素。由於“癌毒”性質惡劣,致病力強,因此孫師往往強調早期手術的作用,看似與強調“正氣”矛盾,實質上正是因為邪毒熾盛,若不及早手術切除,普通內科方法難於遏制其發展。而即便手術對人體有較大創傷,損傷氣血,但是如果手術較為成功的切除“癌毒”聚集之處,則患者往往預後較好;若手術切除不乾淨,餘毒不清,而患者術後又不及時調理以扶正祛邪,則餘毒易重新積聚而為患。所有這些現象均說明一點:只因“正虛可調,邪毒難祛”;即手術清掃後無論如何氣血不足、脾腎虧損,尚可經過調理而達理想效果;而若清掃不成功,餘毒潛藏,則治療難度增大。這也反襯了“癌毒”是疾病之本的客觀事實。
三 、“二本”學說的臨床運用
孫師根據“正虛邪實”病機貫穿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全過程,參考“二本”學說制定相應的治療策略,“以人為本,以病為標”,往往扶正祛邪並用,貫穿始終。孫師認為,“人本”與“病本”是疾病的兩個側面,但始終應以“人本”為中心和側重點,如患者體質較好,人本尚固,正氣虧虛不甚,即著重祛邪;若人本虧虛,正氣不足以御邪,即著重扶正,輔以祛邪。“癌毒”雖為熱毒,但如人體陽氣不足,則溫陽與清熱並用;溫陽藥物加清熱解毒藥物看似矛盾,實際上從“二本”學說去看,全屬自然。即便在自然界裡,寒熱並存這種現象也並非孤立,如地表的南北極冰封雪地可與赤道的炎熱乾旱並存,而地核內的高溫可與地表的寒冬冰雪並存,這些自然現象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對於人體的客觀現象來說,既有陽氣不足,又有熱毒為患,亦屬客觀事實,故孫師不執固見,以正氣為本,以祛邪為標,兩者並用,互不矛盾,取效卓然。試予舉例說明。
結語孫師提出“二本”學說,不僅闡明瞭惡性腫瘤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也使得扶正祛邪理論得到了進一步闡明和發揚,為今後系統理論研究、臨床實踐及實驗研究打下堅實基礎,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