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1-26 09:32

  後縱韌帶位於推管內,緊貼椎體的後面自第二頸椎延伸骶骨。韌帶上寬下窄,在胸椎比頸、腰椎為厚。在椎間盤平面以及椎體的上下緣,韌帶同骨緊密接觸,在椎體的中間部分,韌帶同骨之間有椎體基底靜脈叢所分隔。後縱韌帶比前縱韌帶緻密、牢固,通常分為深、淺兩層,淺層連續分佈3個或4個椎節,深層僅處於相鄰兩椎體之間。後縱韌帶骨化症是一個老年性疾病,好發於50~60歲,在60歲以上患者中,發病率可高達20%,在一般成人門診中,約佔1%~3%。後縱韌帶骨化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一般的常規化驗檢查,如血常規、血清蛋白、血覺等均在正常範圍以內。

  但在這些患者中,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隱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見葡萄糖代謝與韌帶骨化傾向之間有一個比較密切的關係。同時,這也可以部分解釋為甚麼在東亞地區以稻穀為主食的民族中,韌帶骨化症的發病率特別高。由於韌帶骨化症患者常同時伴有甲狀旁腺功能減低或家族性低磷酸鹽性佝僂病,提示鈣磷代謝異常可以導致韌帶骨化。

  雖然血液化學測定常為正常,但鈣攝入量試驗顯示:後縱韌帶骨化症患者的腸腔鈣吸收有降低的趨勢。創傷因素與該病發病有著密切關係,由於後縱韌帶和椎體後緣靜脈叢之間關係緊密,當外傷或椎間盤後突時,靜脈易遭創傷作用發生出血,並進入後縱韌帶引起鈣化、骨化。

  此外,後縱韌帶骨化的患者還有全身性增生的傾向,除合併脊柱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之外,還常伴有前縱韌帶、黃韌帶骨化。故有人認為,後縱韌帶骨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質增生和韌帶骨化的局部表現。

  病理改變

  後縱韌帶骨化在沿著縱軸方向生長的同時,在水平方向也同時擴大,形成椎管內的佔位性病變,使椎管容積變小、椎管狹窄,造成脊髓、神經根受壓,脊髓被擠壓呈月牙形狀,並被推向椎管後要由板層骨構成,由椎體後緣至板層骨之間依次為纖維組織、纖維軟骨、鈣化軟骨。骨化灶與硬脊膜粘連,隨著壓迫程度的增加,硬脊膜變薄甚至消失,有時硬脊膜也發生骨化。由於骨化塊不斷增大,脊髓受壓發生嚴重變形,神經組織充血水腫,脊髓前角細胞數量減少,形態縮小。脊髓臼質有廣泛的脫髓鞘變。

韌帶骨化病因學相關文章
頸部脊椎後縱韌帶發生骨化的現象。此病不一定都有症狀,多見於東亞各國。日本首先報道。多見於頸椎,常與特發性彌散性骨肥厚症、強直性脊椎炎和頸椎病同時出現。病因不明。骨化韌帶突向椎管,可產生脊髓損害症狀,與脊髓型頸椎病難以區別,多在40歲以上男性發病。診斷靠側位X射線檢查,可見椎體正後方有片狀或條索狀韌帶骨性緻密現象,脊髓造影、CT及磁共振更有幫助。一般脊髓受壓症狀明顯者需要及時解除壓迫,脊髓造影骨化
發布於 2024-01-26 09:25
0評論
後縱韌帶骨化症從字面上簡單理解,就是原來是堅韌的韌帶組織病變為堅硬的骨頭組織,即為骨化。在亞洲,尤其是日本該病最為常見,且多發於頸椎,是引起頸椎病的致病基礎之一。目前對於它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由於後縱韌帶骨化組織的出現,脊髓受到了由前向後的直接壓迫,導致脊髓前方壓縮變形,進而引起運動、感覺神經損傷、壞死。但是該病的發展一般較緩慢,而脊髓對緩慢進展的壓迫會產生一定的耐受和適應,故在相當長
發布於 2023-01-10 12:36
0評論
頸椎後縱韌帶是位於頸椎椎管內椎體後方的韌帶。機體常常由於諸多因素導致後縱韌帶出現異位骨化,壓迫頸髓和神經根,從而臨床上出現脊髓損傷和神經根刺激症狀,稱之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起病隱匿,早期由於頸髓在慢性受壓過程中逐漸出現適應、代償,故早期常無脊髓壓迫症狀,往往等患者出現明顯臨床症狀時候影像學表現已經非常嚴重了,甚至部分患者在輕微外傷後出現頸椎過伸傷甚至發生不可逆轉的完全性癱瘓時
發布於 2023-03-01 09:51
0評論
黃韌帶骨化是指脊柱間黃韌帶內的纖維組織轉化為骨性組織的病理生理結果[1].黃韌帶骨化在頸椎、胸椎、腰椎均可發生,以胸椎特別是下胸椎(T9~T12)最多見[2-5],好發於40~60歲成年人.黃韌帶骨化是胸椎管狹窄一個最常見、最重要的原因[6-7].隨著黃韌帶骨化程度的逐漸加重,黃韌帶比鄰的椎板、關節突、硬脊膜均可出現增生肥厚及骨化,從不全骨化到完全骨化,最終累及硬脊膜,形成硬脊膜骨化,巨大的骨性
發布於 2022-10-09 10:43
0評論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OPLL)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定義:頸椎後縱韌帶異常增殖併骨化所致椎管容積減小出現脊髓、神經受壓症狀黃種人多見,與遺傳代謝、外傷等有關臨床表現:同頸椎管狹窄症或脊髓型頸椎病治療:症狀輕,無錐體束體徵,可行理療、針灸、解痙止痛,並告知注意防止頸部外傷;症狀較重,出現錐體束徵則行椎管成形減壓術。
發布於 2023-01-10 14:46
0評論
嚴重後縱韌帶骨化症OPLL患者手術經前路整塊切除骨化物,硬膜完整,術後患者症狀得到顯著恢復。對於OPLL椎管佔位率超過50%一般推薦後路手術,後路手術手術風險相對較小。但對於症狀的恢復,顯然前路手術直接去除致壓物從理論上效果更好,但對於手術技術的要求較高,手術造成硬膜破裂腦脊液漏以及神經症狀加重的風險顯著增高,應該慎重選擇。
發布於 2023-02-19 01:36
0評論
最常見的引起胸椎管狹窄症的病因有三個:黃韌帶骨化、胸椎間盤突出和後縱韌帶骨化,這三個因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其他少見的病因還有胸椎椎體後緣骨內軟骨結節、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症、氟骨症等。 胸椎黃韌帶骨化症(OLF):這是導致胸椎管狹窄症最常見的原因,約佔所有胸椎管狹窄症的80-85%以上,雖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病因仍不十分明確,推測可能和應力集中(胸腰段和頸胸段)、退變因素、遺傳因素及種族
發布於 2024-01-06 17:13
0評論
這種韌帶鈣化是有很多種類型的,不同類型的患者可有不同的表現。因此,認識韌帶鈣化的臨床表現以及發病原因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臨床上,頸椎前縱韌帶鈣化者遠比椎節後縱韌帶骨化者為多在年齡50歲以上者的頸椎側位X線片上,約80%可顯示這一特徵,其中發生在腰椎者約佔半數而胸椎椎節的發病率最低。 而且不同類型的患者可能發病原因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其中,除了特發性前縱韌帶鈣化症的病因不明
發布於 2024-01-26 09:18
0評論
目的:探討黃韌帶骨化症型胸椎管狹窄症(OLF-TSS)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10年2月採用後路擴大全椎板切除+內固定術治療12例OLF-TSS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齡40~69歲,平均53歲;病程40天~3年,平均10.4月。平均病程10.44個月。1例合併胸椎間盤突出。結果:7例患者獲得完整隨訪,隨訪時間2-8月(平均4.71月)。術後3例出現神經功能下降,
發布於 2022-10-09 10:48
0評論
胸椎管狹窄症,是指由於多種病理因素導致胸椎管的管腔變窄,使椎管裡面的脊髓或神經受到壓迫,繼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相較於腰椎管狹窄症,胸椎管狹窄症在臨床上較為罕見。引起胸椎管狹窄症的病理因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參與構成胸椎管後壁的黃韌帶、參與構成胸椎管前壁的後縱韌帶發生了肥厚及骨化;二是發生了胸椎間盤突出並且突出部位的纖維環發生了骨化、或者合併存在椎體後緣骨質增生(俗稱:骨刺),椎間
發布於 2022-12-20 02:2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