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5-23 03:55

  型肝炎是可以傳染的.它的傳播方式與乙型肝型類似.同時丙型肝炎臨床表現與也乙型肝炎相似,而且它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不亞於乙型肝炎.丙肝分佈較廣,更容易演變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丙型肝炎較多見於西方國家,而我國的病毒性肝炎主要以乙型肝炎為主.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它傳播的途徑為腸胃道外傳播,而最主要傳播途徑是受汙染的血液.施打藥物或毒品習慣的人(如共用針頭)通常是得到丙肝的高危險群,大約70%的感染者都有注射毒品的習慣.使用不乾淨的器械刺青和穿孔也是危險因素.

  除了血液傳染之外,HCV也可能會經由性行為與垂直傳染來傳播,在HCV感染者精液與陰道的分泌物中可以發現HCV病毒的存在,目前也有一些報告已經顯示性行為是可以傳播HCV的.不過,經由性行為感染HCV的機率是很低的.另外HCV垂直傳染(通過母親傳染給未出生的嬰兒)的機會也是很低,大約佔0%到 12%左右.

  至今為止仍有高達40%感染者是由於不明原因而感染,所以似乎還有未知的傳染途徑存在.

  本病的最終控制將取決於疫苗預防。HCV分子克隆的成功,為本病的疫苗預防提供了可能性,未來的丙型肝炎疫苗應包括各種不同重組的HCV毒株,或根據各地流行的HCV毒株來構建丙型肝炎疫苗。

  無論是急性丙型肝炎,還是慢性丙型肝炎,標準治療方案都是聚乙二醇干擾素(alfa-2a 或alfa-2b)聯合利巴韋林。這也是唯一有效治療丙型肝炎的方案。聚乙二醇干擾素alfa由於一週一次給藥,給藥次數大大減少,方便了病人用藥,相對於普通干擾素的一週三次或隔日一次,聚乙二醇干擾素又稱為長效干擾素。兩種長效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直接比較臨床試驗表明:12KD的聚乙二醇干擾素 alfa-2b的複發率明顯低於40KD聚乙二醇干擾素alfa-2a,原因可能與抗病毒活性及分子大小引起的藥物分佈有關。一般認為,聚乙二醇的分子量越大,抗病毒活性越低,12KD的聚乙二醇干擾素alfa-2b的活性明顯高於40KD的長效干擾素;而且,12KD的長效干擾素可以全身分佈,不僅清除肝內的主要病毒,更可以清除淋巴結、腎臟、脾臟、腎上腺、唾液腺等肝外病毒,故停藥後的複發率較低。40KD大分子聚乙二醇干擾素由於分子過大,限於血管和肝內分佈,對肝外的病毒清除不利。不僅加重肝臟負擔,排洩慢,而且由於不經過腎臟排洩,當發生不良反應時撤藥困難。一般認為,由於頭對頭比較的IDEAL試驗結果的公佈,12KD聚乙二醇干擾素 alfa-2b應做為治療丙型肝炎的優先用藥。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知道了這個慢性的丙型肝炎疾病是會傳染的,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必須要重視這樣的疾病,但是這個疾病的傳播途徑是有限制的,不是說通過接觸就會讓疾病傳染上,長期接觸到丙型肝炎患者是不會傳染的, 必須要通過這些途徑才會引起傳染,所以說也不用過度的擔心。

慢性丙型肝炎是否傳染呢相關文章
大部分患者在感染的急性期無明顯症狀,伴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和ALT升高。HCV急性感染後HCVRNA早於抗-HCV出現於血液中。HCVRNA最早可於暴露後2周檢出,HCV核心抗原可在HCVRNA出現後1~2d檢出,而抗-HCV直到8~12周才能檢出,也就是說,在HCV感染髮生後,有約8-12周的時間,僅能檢出HCVRNA,而抗-HCV為陰性,即抗-HCV檢測的“窗口期”,“窗口期”的長短與檢測試劑
發布於 2024-10-05 12:15
0評論
概述 患有黃疸性肝炎,是由於肝炎的病毒導致肝細胞出現了破壞,從而導致血液中的結合,膽紅素和非結合膽紅素,出現了增高的情況,身體的皮膚粘膜組織,包括眼球的部位,都會出現發黃的情況,黃疸型肝炎是會傳染的,一旦發現黃疸型肝炎一定要進行隔離治療,平時用過的物品一定要及時的加以消毒,以免傳染到其他人,患有黃疸型肝炎,在早期症狀發病比較的緩慢,會出現渾身乏力,食慾減退的症狀。 步驟/方法: 1、 患有黃
發布於 2023-04-22 08:33
0評論
黃疸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使肝細胞破壞、肝組織破壞重構、膽小管阻塞,導致血中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均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等部份發黃的症狀。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食慾減退,厭油,乏力,上腹部不適,肝區隱痛,黃疸型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所以黃疸型肝炎會傳染的,常見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肝5中為主。乙肝,丙肝是通過血液,體液傳播。也就是說血液,淚液,汗液,唾液,精液等人體分泌液中都含
發布於 2024-11-24 23:05
0評論
1、丙肝的潛伏期為兩週至六個月。最初被感染後,大約80%的人並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可能出現的急性症狀包括髮熱、全身乏力、食慾下降、噁心、嘔吐、腹痛、尿色深、大便顏色變淺、關節痠痛和黃疸(皮膚和眼白髮黃)。 2、大約75-85%的新感染者出現慢性肝病,慢性感染者中60-70%會出現慢性肝病,5-20%會出現肝硬化,1-5%會死於肝硬化或肝癌。丙肝是25%肝癌患者的致癌因素。
發布於 2024-05-23 03:28
0評論
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種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經輸血、針刺、吸毒等傳播,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HCV的感染率約為3%,估計約1.8億人感染了HCV,每年新發丙型肝炎病例約3.5萬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症壞死和纖維化,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未來20年內與HCV感染相關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細胞癌導致的死亡)
發布於 2024-10-05 12:41
0評論
20世紀70年代,研究者在患者血液中發現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9年,DanielBradley等從黑猩猩血清中分離非甲非乙肝炎病毒,同年,MichaelHoughton等克隆出該病毒基因序列;12月在羅馬舉行了第一次丙型肝炎國際會議,至此丙型肝炎得到了公認。HCV感染呈全球流行,遍及全世界所有國家及地區,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巨大影響,成為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儘管近年已經開始對丙肝病毒感染進行防治
發布於 2022-12-10 13:27
0評論
以往,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療以干擾素加利巴韋林片。但由於干擾素本身的副作用較多,治療時間長,費用較貴,並且肝硬化患者應用受到限制,療程結束後復發的幾率也較高,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得不放棄。早幾年,國外已經有了口服抗病毒治療,就像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那樣,極大的方便了患者,並且療效好,療程短。但由於價格很貴,鮮有患者能夠承擔。國內相關藥物目前也不能夠生產和銷售。但今年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周邊國家的仿製
發布於 2022-12-10 20:07
0評論
如何判斷急性與慢性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臨床符合急性肝炎表現。輸血後急性丙型肝炎潛伏期2~16周,平均7.4周,潛伏期長短與輸入的病毒量有關,一般多次輸入或一次大量輸入者則潛伏期較短。ALT多呈輕至中度升高,達正常值的3~5倍,伴有其他肝功能不同程度的異常。血清HCVRNA和/或抗-HCV陽性。慢性丙型肝炎:臨床符合慢性肝炎,除外其它型肝炎,由於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不適不明顯,很容易被患者忽
發布於 2022-12-07 18:59
0評論
自從干擾素應用於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以來,尤其是聚乙二醇干擾素的開發和利巴韋林的應用,隨著臨床實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治療,成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金標準”,為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癒帶來了巨大的希望。但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受病毒基因型、病毒載量、患者年齡和肝臟的纖維化程度、治療藥物的種類和劑量、聯合治療和療程的影響,臨床實踐中仍需根據患
發布於 2022-09-25 01:28
0評論
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類似乙型肝炎,但由於體液中HCV含量較少,且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較低,其傳播方式較乙型肝炎侷限,傳染力也較乙肝病毒為弱。 丙肝病毒主要通過腸道外途徑傳播。 (1)輸血及血製品傳播:曾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中期,輸血後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隨著篩查方法的改善,此傳播方式已得到明顯控制,但抗HCV陰性的HCV攜帶供血員尚不能篩除,輸血仍有傳播丙
發布於 2024-02-10 03:3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