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這樣論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多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至時下,故有子,......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氣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女性從二七14歲左右初潮,到七七49歲上下絕經,一般要經歷35年的月經週期,其間只有在懷孕、哺乳期會出現生理性中斷。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月經週期的規律性取決於女性體內陰陽的動態平衡。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女性的陰陽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之一。正是在這種不斷變化和轉變的節奏中,形成了女性特有的月經、月經後期、排卵期和月經前期的週期。在月經期間,陽極轉陰,陰血順勢而行。如果婦女的身體不平衡或失調,這種突然的變化很容易引起不適、疼痛,甚至嘔吐和腹瀉。在月經後期,當陰氣增長,陽氣消退時,女性會更加安靜和嫻靜。隨著氣血逐漸充盈,帶下部分開始增加清明和暗春。但是陰血不足的地方,就會稀少;如果內熱旺盛,就會發黃髮稠。幻象之美,在於陰陽轉化的圓融與徹底。如果氣血不足或收斂,則步履蹣跚,不能順其自然形成,必然出現異常出血、排卵痛、腰痛等一系列異常情況。月經前期,陽氣漸長,氣血充盈上行,女性多煩躁不安,四肢發沉。如果有內火,痤瘡常見於面部或前胸後背;肝火上炎則為偏頭痛、煩躁易怒;脈絡不暢則多表現為乳房脹痛,難以觸摸。在此,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你就必須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
可以看出,女性的月經週期、量、色以及前後的伴隨症狀的異常,都是由於這種陰陽轉化的問題。一旦出現這些情況,就要充分認識到身體出現了故障,有的是虧損,有的是過剩,有的是堵塞,有的是不平衡,需要及時調整和糾正。
中醫的治療就是要補虛,去蕪存菁,暢通脈絡,平衡內外、上下、左右,使這種陰陽互根互用的運行趨於圓滑,如同陰陽魚圖。所以說,一個好的中藥方子甚至不是單兵作戰,而是一個系統的、信息化的、密切配合的、多目標的集團軍。但要開出這樣的藥方,需要中醫師投入一生的學習和訓練。
西方醫學注重的是局部的、細微的變化,當身體的問題是表面的、有限的,這種治療是有效的。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局部的、細微的變化。
女性月經的保健是順其自然。婦產科醫生說:"月經來潮時,要順其自然。"
婦產科醫生說:"月經來潮時,要順其自然"。 月經前後,順應陰陽的生長,可以適當增加補品。月經初起,陽氣漸生,宜多溫補,可吃羊肉、韭菜、蔥蒜等;月經後期,陰氣漸長,可補雞湯、排骨,多吃百合、山藥、大棗等。當然,調補的關鍵是適度,不能偏頗。
當月經出現問題時,可以根據這個陰陽轉化的規律,自己仔細尋找可能的原因,及時擺脫原因就會給身體一個自我調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