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1-29 09:31

  感冒,為感受冒犯外邪之意。感受外邪而常表現為表證,因此為醫者,當能治表證,善治表證。

  仲景《傷寒論》中處處告誡我們有表先解表,或表裡雙解,為表證的治療原則。強調先解表的條文有:46條“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56條“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152條“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164條“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170條“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等。而表裡雙解則具體體現在麻杏甘石湯、越婢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等。

  邪有外感、內傷的不同,如外感六淫的風寒暑溼燥火,內有內風、內寒、內溼、內燥、內熱(火)等邪。但由外感入者居多,或邪氣直接侵襲,或內傷基礎上外感。邪氣外感具有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的發生發展過程,如《韓非子?喻老》中扁鵲見蔡桓公所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若表證不愈,則病邪入裡傳變,或表證治療不當則變為“壞病”。因此對於表證的治療,臨床需要高度重視。首先重視祛邪外出,這也是為何仲景在《傷寒論》中反覆告誡有表先解表的原因所在。

  前幾日,筆者治療一位中青年男性,感冒3天,發熱1天。初起鼻塞流涕,服用中成藥類的感冒藥後,有汗出,但鼻塞流涕並未緩解,後出現發熱、咯吐濃痰。診治時雖然考慮已服藥而汗出,但鼻塞、流涕仍在而表證未解,故仍然給予小青龍湯加減,具體處方為麻黃10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清半夏20克,陳皮20克,蒼朮15克,茯苓15克,生薏米15克,敗醬草15克,生薑三片。囑啜粥、溫覆,一劑全身汗出而症狀大減,熱退,再調理而愈。

  此案給我們的提示,有四:

  一者,治療外感疾病,必須遵循有表先解表的治則,或表裡雙解。若表證未除而治裡,則變證百出。仲景在《傷寒論》中反覆告誡,諸如“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等。

  二者,有汗桂枝無汗麻黃,但並非絕對。臨床上判斷表證的有無,是否存在桂枝湯證、麻黃湯證,並不絕對依賴於有汗無汗。而是要辨證來看,若有麻黃湯證,即使有汗出,也可以用麻黃類方,如臨床上對於肺炎發熱的患者,筆者常辨證採用大青龍湯、小青龍湯加減,以達到迅速解表、退熱、縮短病程的治療目的。

  《醫宗金鑑》稱麻黃湯為“仲景開表逐邪發汗第一峻藥也”,其中無汗的麻黃湯中麻黃為三兩。但有汗出而喘的麻杏甘石湯中麻黃為四兩,續自汗出的越婢湯中麻黃為六兩。在表裡雙解的大青龍湯中麻黃亦是六兩。麻黃用量都比解表發汗峻劑的麻黃湯中麻黃量大。為何?皆因藥物配伍問題。因麻杏甘石湯、越婢湯、大青龍湯中有石膏等藥物佐治,削弱了麻黃的發汗作用,故而麻黃量大,也可用於汗出的表證。故而麻黃的使用並不取決於是否有汗出。而是四診合參的綜合辨證,若表未解,有麻黃證,便可使用。

  如本案雖服成藥後有汗出,但表證依然存在。據證給予小青龍湯加減。

  三者,表證給予解表劑時,一定要高度重視輔汗法的應用。輔汗理論源自《傷寒論》桂枝湯方後注:“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ZZ微似有汗者益佳……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後世從方後注提煉出輔汗法,如啜粥、溫覆、連服等。據臨床經驗,在解表劑時給予輔汗法,能夠明顯達到遍身汗出的解表療效,反之發汗解表效果較差。

  四者,避免大汗、過汗傷陽。邪氣在表,通過發汗、解表、解肌等,達到汗出而解,因此在某種程度而言,正勝邪而祛邪外出的標誌就是“汗出”,汗出是邪氣祛除的標誌。但臨床發汗要達到“遍身ZZ微似有汗者益佳”,要注意“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因“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在,是故不愈也。”同時也可避免大汗、過汗傷陽。

  總之,表證為外邪侵襲人體首先表現出來的症候。臨床治病,需高度重視表證的治療,給予合理的解表治療,以截斷病勢,縮短病程。仲景條文雖簡,但蘊含著豐富的治則治法,故前人曰《傷寒論》398條即398法,值得臨床細細體會。

仲景解汗法的診治思路分析相關文章
仲景牌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酒萸肉、山藥三種補藥,牡丹皮、茯苓、澤瀉三種瀉藥組成,是中醫藥組成方劑中經典配伍,中醫認為進補最忌身體有邪氣如水溼、痰飲、淤滯之氣等,而在六味地黃丸的處方中有三種小量的瀉藥瀉出邪氣,使六味地黃丸能充分的發揮滋補作用,三補三洩保證六味地黃丸是個藥性平和的滋補品。 仲景牌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酒萸肉、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六種藥材組成。縱觀從古至今中醫藥古籍記載,這6味藥材
發布於 2023-09-25 02:37
0評論
因為大蒜、辣椒都是辛辣性食物且易上火,既然服用六味地黃丸說明身體存在陰虛火旺,再服用上火的食物,就更加重了機體陰虛火旺的症狀,關於魚、大肉一類食物建議儘量少量食用,因為這些屬於滋膩性食物,容易影響胃消化吸收功能,又因為六味地黃丸是滋膩性的補藥,這樣一來更是加重胃腸負擔,所以建議服用仲景牌六味地黃丸時要清淡飲食,不要吃大蒜、辣椒、魚類、大肉等食品。
發布於 2023-09-25 02:31
0評論
仲景牌六味地黃丸是中醫滋補腎陰的代表方劑,由金匱腎氣丸衍化而來。六味地黃丸藥方出於宋代錢乙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中醫傳統應用於滋陰補腎,適用於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盜汗、手足心熱、消渴等症。經過千年沿用,六味地黃丸現在已經成為養生保健的佳品,尤其是調治以陰虛證為主要表現的失眠患者及治療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不可或缺的常用良藥。        專家提示,服用六味地黃丸首先要辨清是腎陰虛還是
發布於 2023-09-25 02:17
0評論
【方名】茯苓甘草湯(利溼之劑,水飲悸厥《仲景》) 【組成】茯苓、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 【主治】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太陽證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動,不自安也。 亦治傷寒汗出不渴者。經曰:傷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湯主之。汗而不渴為邪熱未入裡,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遺溺。 【方論】此
發布於 2024-01-28 09:46
0評論
灸甘草治療凍瘡 桂枝6克、白芍12克、當歸10克、生薑3片、紅棗10克、灸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茯苓甘草湯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遺溺。 【方論】 此足太陽藥也。淡能滲水,甘能寧心助陽,故用茯苓;辛能散飲,溫能發汗解肌,故用薑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補氣和中,故用甘草。 按:悸證,有過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氣虛而悸者。惟飲之為悸,甚於它邪,以水停心下,無所不入,侵於肺則咳,傳於胃為嘔
發布於 2024-03-23 20:55
0評論
無汗除了黃腫以外還有一條,無汗。甘草麻黃湯吃了以後,張仲景強調一定要“重覆汗出,不汗再服。”說明甘草麻黃湯有發汗的作用,而適合使用麻黃的,應該是無汗的。問題是甚麼叫無汗?初學中醫的人往往去問病人,你有沒有汗啊?病人說我現在沒有汗。病人的主訴不能算,無汗,要看出來。“觀其脈證”,我們要“觀”,我們要“看”。無汗的人,皮膚往往是乾燥的,而且粗糙,摸一下的話,好像有刺,或者甚至是像魚鱗,看上去臉色要發
發布於 2022-11-25 16:41
0評論
功效: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實表散邪,滋陰和陽。 主治: 外感風寒,汗出惡風,頭痛發熱,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雜病、病後、妊娠、產後等見時發熱,自汗出,微惡風,屬營衛不和者。現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見上述症狀者。 風寒傷人肌表,原應惡寒發熱而無汗,今汗自出而發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乾嘔,是腠理不固,衛氣外洩,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強營弱,即
發布於 2024-01-16 14:53
0評論
肝硬化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發達國家越來越高,已經成為全世界第十四大死因,但在中歐是第4大死因。肝硬化越來越不被看做是一個單一的疾病,而是以顯著的臨床症狀進行分期的一組全身性疾病。近期發表在《TheLancet》上的一篇綜述回顧了近年來關於肝硬化的研究,總結了肝硬化相關的病理生理學機制、臨床診斷方法、重要併發症的防治策略及綜合診治早期肝硬化的臨床思路等。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是肝硬化發展的兩大主要結局
發布於 2023-01-09 23:46
0評論
學經方,是需要經驗共享的。所以,我一直主張大家有經驗要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共同提高。今天呢,我也來介紹一些臨床應用的經驗,還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資料,主題是講一講麻黃類方的臨床應用。在座都有不少臨床高手,在麻黃的應用方面你們都有獨到的經驗,我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對麻黃方的重視。關於麻黃麻黃是我們中國一種傳統的發汗藥、平喘藥、利水消腫藥,同時也是一種興奮劑。大家知道,冰毒主要來
發布於 2022-11-25 16:46
0評論
桂枝的功效 桂枝的功效大致可以分為合營、通陽、利水、行癬、補中、散寒等,以下為詳解。 散寒解表 桂枝辛溫發散,具有疏散風寒之邪外出的功能,《神農本草經》(以下稱《本經》)言桂枝“味辛,溫,無毒”;宋《本草別說》:“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清《本草備要》也雲:“桂枝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中風自汗,有汗自止”。可見歷代本草書對桂枝具散寒解表功效的觀點是統一的。但清代部分醫家認為桂枝性溫且熱,性偏
發布於 2024-02-28 07:0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