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27 20:11

  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譯文】 我每次讀到《史記?扁鵲傳》中秦越人到虢國去給虢太子診病在齊國望齊侯之色的記載,沒有一次不激動地讚歎他的才華突出。上海電力醫院針灸科沈特立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
  【譯文】 就奇怪當今生活在社會上的那些讀書人,竟然都不重視醫藥,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便對上治療國君和父母的疾病,對下用來解救貧苦人的病災和困苦,對自己用來保持身體長久健康,以保養自己的生命;只是爭著去追求榮華權勢,踮起腳跟仰望著權勢豪門,急急忙忙只是致力於追求名利;重視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輕視拋棄養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華貴,而使自己的身體憔悴。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譯文】 皮都不存在了,那麼,毛將依附在哪裡呢?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
  【譯文】 突然遭受到外來致病因素的侵襲,被不平常的疾病纏繞,病患災禍臨頭,方才震驚發抖,於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禱告,巫祝宣告辦法窮盡,就只好歸於天命,束手無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長久的壽命和最寶貴的身體,交給平庸無能的醫生,任憑他擺佈處置。
  咄嗟韜簦∝噬硪馴校衩饗穡湮煳錚那敝厝轎淦
  【譯文】 唉!他們的身體已經死亡,精神消失了,變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別人白白地為他的死亡哭泣。
  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
  【譯文】 痛心啊!整個世上的讀書人都昏迷糊塗,沒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這樣地輕視生命,他們還談甚麼榮華權勢呢?
  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濛濛昧昧,蠢若遊魂。
  【譯文】 而且,他們即使做了官也不能愛護別人,顧及別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愛護自己,顧及自己的隱患,遇到災難,碰上禍患,身處在危困的境地,糊塗愚昧,蠢笨得就像沒有頭腦的廢物。
  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譯文】 悲哀啊!那些在社會上奔波的讀書人,追逐著去爭奪表面的榮華,不保重身體這個根本,忘記了身體去為權勢名利而死,危險得如履薄冰,如臨深谷一樣,竟達到了這種地步!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譯文】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來很多,從前有二百多人。從建安元年以來,還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於傷寒的要佔其中的十分之七。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胎F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譯文】 我為過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喪失而感慨,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療救而悲傷,於是勤奮研求前人的遺訓,廣泛地蒐集很多醫方,選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書,並結合辨別脈象和辨別證候的體會,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
  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譯文】 即使不能全部治癒各種疾病,或許可以根據書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證時就能知道發病的根源。如果能運用我編寫的這本書的有關內容,那麼,對於傷寒病的問題,大多數能弄通解決了。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譯文】 自然界分佈著五行之氣,而運轉化生萬物。人體稟承著五行之常氣,因此才有五臟的生理功能。經、絡、府、俞,陰陽交會貫通,其道理玄妙、隱晦、幽深、奧秘,其中的變化真是難以窮盡,假如不是才學高超,見識精妙的人,怎麼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
  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譯文】 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等,中古有長桑君、秦越人,漢代有公乘陽慶及倉公,自此往後到現在,還沒聽說過有比得上他們的人呢。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
  【譯文】 看看當今的醫生,他們不想思考研求醫學經典著作的旨意,用來擴大加深他們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只是各自稟承著家傳的醫技,始終沿襲舊法;察看疾病,詢問病情時,總是致力於花言巧語,只圖應付病人。
  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I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譯文】 對著病人診視了一會兒,就處方開藥;診脈時只按寸脈,沒有接觸到尺脈,只按手部脈,卻不按足部脈;人迎、趺陽、寸口三部脈象不互相參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診察病人脈膊跳動的次數不到五十下就結束;病人垂危還不能確診,九處診脈部位的脈候竟然沒有一點模糊的印象。鼻子、兩眉之間及前額,全然不加診察。這真如人們所說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罷了。
  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譯文】 這樣想要辨識不治之證或判別出可治之證,實在是很難呀!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譯文】 孔子說:生下來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過學習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聽求教,廣泛地記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來愛好醫方醫術,請允許我奉行“學而知之”和“多聞博識”這樣的話吧!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序是怎樣的?相關文章
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
發布於 2022-11-26 18:16
0評論
感冒,為感受冒犯外邪之意。感受外邪而常表現為表證,因此為醫者,當能治表證,善治表證。仲景《傷寒論》中處處告誡我們有表先解表,或表裡雙解,為表證的治療原則。強調先解表的條文有:46條“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56條“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152條“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164條“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170條“傷寒脈浮、發熱、無汗,
發布於 2022-11-29 09:31
0評論
學經方,是需要經驗共享的。所以,我一直主張大家有經驗要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共同提高。今天呢,我也來介紹一些臨床應用的經驗,還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資料,主題是講一講麻黃類方的臨床應用。在座都有不少臨床高手,在麻黃的應用方面你們都有獨到的經驗,我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對麻黃方的重視。關於麻黃麻黃是我們中國一種傳統的發汗藥、平喘藥、利水消腫藥,同時也是一種興奮劑。大家知道,冰毒主要來
發布於 2022-11-25 16:46
0評論
經方,以其古樸、簡約美塵封於時代的洪流中,像醇化的老酒,更像物界之梅,“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其美需要有心人去玩味,百花凋零,唯有梅卻妍麗盛開,“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其美不同於牡丹之富麗、更不同於桃花之夭豔,是一種淡雅、嫻靜之美,其美需要慧眼識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枝疏疏落落,縱橫交錯,搖曳多姿;暗香浮動,香徹心扉,暈暈月輝,縷縷幽香,韻趣雅緻。這就是經方的
發布於 2022-12-01 15:26
0評論
小柴胡顆粒是出自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小柴胡湯。小柴胡顆粒藥物組成有柴胡、黃芩、半夏(姜制)、黨參、生薑、甘草、大棗,輔料為蔗糖。小柴胡顆粒可用於外感病,邪犯少陽證,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食慾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乾。患兒父母使用中成藥前應辯證清楚,不可盲目用藥。 小兒具有病情變化快的特點,要隨時決定繼續用藥或調整用藥或調整劑量,使用藥更趨合理,爭取早日痊癒,減少或避免藥源性疾病的發
發布於 2023-11-10 08:15
0評論
春季大量的花粉釋放到空氣中,打噴嚏、流鼻涕、咳嗽、氣喘等季節性過敏症狀讓人苦不堪言。其實,每天吃幾顆紅棗就可以輕鬆起到抗過敏作用。 紅棗中含有大量抗過敏物質———環磷酸腺苷,因此,過敏者多吃紅棗有好處,水煮、生吃都可以,每次10顆,每天三次。中醫對紅棗也有很高的評價,僅古代醫學家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用紅棗的古方就有58種。如:用黑木耳50克加紅棗30顆燉熟,有治療過敏性紫斑的功效。 不過,
發布於 2023-02-23 19:25
0評論
無汗除了黃腫以外還有一條,無汗。甘草麻黃湯吃了以後,張仲景強調一定要“重覆汗出,不汗再服。”說明甘草麻黃湯有發汗的作用,而適合使用麻黃的,應該是無汗的。問題是甚麼叫無汗?初學中醫的人往往去問病人,你有沒有汗啊?病人說我現在沒有汗。病人的主訴不能算,無汗,要看出來。“觀其脈證”,我們要“觀”,我們要“看”。無汗的人,皮膚往往是乾燥的,而且粗糙,摸一下的話,好像有刺,或者甚至是像魚鱗,看上去臉色要發
發布於 2022-11-25 16:41
0評論
【方名】茯苓甘草湯(利溼之劑,水飲悸厥《仲景》) 【組成】茯苓、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 【主治】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太陽證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動,不自安也。 亦治傷寒汗出不渴者。經曰:傷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湯主之。汗而不渴為邪熱未入裡,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遺溺。 【方論】此
發布於 2024-01-28 09:46
0評論
炙甘草是用蜜烘製的甘草,是一種功效特別多的中草藥,下面就來了解下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炙甘草湯的功效有哪些。 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 炙甘草湯的功效與作用: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源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曰: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由炙甘草、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阿膠
發布於 2023-09-16 06:36
0評論
傷風常是其他疾病的初發症狀,有時其他疾病的初期而被當作傷風,此外,傷風還能續發其他疾病。雖然認為不過是傷風,但確能做好傷風的治療,在中醫學上那就是一個相當好的醫生了。中醫根植於民間上千年,受眾廣泛,許多命題是開放的,行業內外的人均有發言的資本。比如上面說到的傷風,大概任誰都可以說出類似“熬碗姜水驅祛風寒”這樣的話;甚至許多時候,喝杯熱水捂出身汗,往往也就恢復了健康。這個話題似乎小題大做了。然而事
發布於 2022-11-30 18:5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