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醫學診療水平的提高以及全民健康防病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早期腫瘤被及時發現、規範治療。雖然西醫在治療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包括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等整體調控,仍有較多病人出現復發轉移,遠期生存率低,以肺癌為例,總的5年生存率不足10%[1]。尤其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腫瘤患者愈加增多,延長無病生存期及帶瘤無進展生存是臨床中亟需攻克的難題,我在鬱仁存教授的跟師實踐學習中,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發現鬱老臨床辨病辨證中醫藥治療可以使腫瘤術後及病灶穩定的病人獲益,治療的關鍵是機體平衡理論,核心思想是重視脾胃學說。
一、脾胃在腫瘤發病中的作用
人體自身及其與內外環境之間,始終維持著動態平衡,即“陰平陽秘”,這也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的基礎。腫瘤的發病,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每個人自出生以後,由於體質、性格、生活方式、生存環境的不同,本就存在臟腑虛損、陰陽偏頗、氣血失調的內環境;而且每時每刻都產生或痰濁、或水溼、或積滯、或瘀血等病理產物,五臟功能正常尤其是脾胃功能正常時,可通過自身的清除、調整而達到平衡;隨著年齡增長,五臟機能衰退,後天失養,先天匱乏,這些病理產物逐漸蓄積增多,日久蘊毒,或感受外界毒邪與之搏結,形成癌腫。在此過程當中,脾胃功能尤為重要。
脾為中焦樞紐,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佈散水谷精微、運化水液,功主升清,喜燥惡溼,為後天之本。《素問?刺禁論》雲:“……脾為之使,胃為之市。”“使”就是指“五臟佐使”,說明脾胃納化水谷,為五臟提供物質基礎。“使”的另一含義是“轉樞”,從“使”和“市”暢通無阻之意引申出來。所謂“轉樞”就是通過脾胃迴旋運轉,變化於中的作用調節人體氣機的運動。“樞”還有樞紐的意思。脾胃居於中焦,脾氣有升散的特性,胃氣有通降的特性,一升一降,成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倘若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濁,則精微不能濡養上下,代謝廢物不能排除體外,那麼身體的機能將都受到影響。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2]。脾胃強健,氣血化源充足,腎所藏先天之精不斷得到後天的培補,則腎氣不虛;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得到充足的氣血濡養,則正氣充盈,不易受外邪侵襲;脾胃不僅將水谷之精氣灌溉四髒,滋養周身,同時,還排洩廢物,推動臟腑精氣的上下流行,循環化生,可以發揮其“中焦之樞”的作用,則水液代謝正常、統血有力,痰濁癖血難生。
後世醫家對於脾胃學說的發揮多由內經重視脾胃發展而來。
明《景嶽全書》:“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正氣不行則邪滯得以居之,若此輩者,無論其有形無形,但當察其緩急皆以正氣為主。…若飢飽無論,飲食疊進以致陽明胃氣一有所逆,則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餘滯未消,乃並腸外汁沫摶聚不散,漸成Y積矣。”
清代醫家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脾病源流》中提出:“蓋脾統四髒,脾有病,必波及之;四髒有病,亦必待養於脾,故脾氣充,四髒亦賴煦育;脾氣絕,四髒不能自生。
李杲《脾胃論》:…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若胃氣一虛,脾無所稟受,則四髒經絡皆病。或因飲食失節,起居不時,妄作勞役,及喜怒悲愉,傷胃之元氣,使營運之氣減削,不能輸精皮毛經絡,故諸邪乘虛而入,則痰動於體、而成痼疾,致真氣彌然而內消也。
所以脾胃健運,腎氣充盛則五臟六腑經絡營運暢通,所謂“此二髒乘,則百疾作,二髒安,則百脈調,而病自息。[3]”
二、脾胃在中醫腫瘤治療中的作用
《景嶽全書》:凡虛在脾胃者,以五味異功散或養中煎、溫胃飲、歸脾湯之類主之;虛在肝腎者,宜理陰煎、腎氣丸、暖肝煎之類酌而用之。此所謂養正積自除也,其或虛中有滯者,則不妨少加佐使。…凡積痞勢緩而攻補俱有未便者,當專以調理脾胃。
張璐《張氏醫通》認為去積及半,純與甘溫調養,使脾土健運,則破殘之餘積,不攻自走,必欲攻之無餘,其不遺人夭殃者鮮矣。
張潔古云:壯人無積,惟虛人則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氣有感,皆能成積。善治者,當先補虛,使血氣壯,積自消也,不問何髒,先調其中,使能飲食,是其本也。
李士材曰: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然攻之太急,正氣轉傷,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講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根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蓋積之為義,日積月累,非朝伊夕,所以去之亦當有漸,太急則傷正,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反固矣。
歷代醫家在治療中注重調補脾胃,資化源,養氣血,益先天,調整脾胃功能正常,則臟腑氣血陰陽調和,清濁分流,“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積聚消弭。
三、鬱老腫瘤治療經驗
鬱老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深刻體會並運用中醫陰陽學說指出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精髓,提出機體平衡理論是腫瘤穩定、長期生存的基礎。治療的關鍵是通過脾胃健運調整臟腑功能、氣血功能、病邪與正氣之間的平衡,使之達到降低腫瘤復發轉移,延長無病進展期,長期帶瘤生存的目的。具體如下:
1、縱觀全局,客觀評估,中西醫結合分階段治療。
鬱老對每一個癌症患者,治療前先明確患者的全身機能狀況,精神狀態,體質強弱,飲食好壞,各臟腑、氣血的功能失調狀態,作為整體情況衡量的內容;同時詳細掌握腫瘤病灶情況,大小、種類,發展浸潤情況和腫瘤的性質,判斷患者處於腫瘤發展的哪一階段,確立不同階段的治療原則,抓住主要矛盾,考慮採取何種手段消除病灶,以及有無可能消除病灶。
以平衡學說為指導,根據癌症病人病情、邪正消長的狀態可採取分階段治療:
①確診邪盛正不虛時儘可能地利用中西醫各種手段打擊和消滅腫瘤(攻邪為主),要注意保護正氣(輔以扶正),伍用中藥以減毒增效;
②待腫瘤負荷大大減低以後,即將治療重點轉為扶正為主,最大限度地促進造血機能和免疫功能的恢復(重建正氣);
③必要時轉入鞏固治療,以打擊腫瘤為主,儘可能地清除潛在殘存癌細胞;
④病情平穩後轉入長時間的扶正抗癌治療(扶正為主,抑癌為輔)防止腫瘤復發和轉移。
⑤晚期患者全身衰弱,或者腫瘤已經很大,或者已廣泛轉移時,則側重整體機能的維護,以中醫為主,特別是調理脾胃,補氣養血,以保“後天之本”,增強患者自身抗癌能力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和研究結果,鬱老認為健運脾胃方藥效果最好、病人生存最受益的階段包括術後長期中藥康復調理;放化療期間骨髓抑制及免疫功能低下;西醫過度治療後體質虛弱;病灶穩定,腫瘤負荷小;老年腫瘤患者或腫瘤晚期消耗衰竭為主患者。
2、扶正與祛邪相結合,建立機體新的平衡。
鬱老在臨床實踐中,深刻體會到維護患者“後天之本-脾” 的重要性,善用健脾益氣法調理以增強患者自身抗病能力及平衡體內的失調之處,分階段、有重點地應用健脾益氣之品治療。
鬱老是把“扶正”與“祛邪”辯證地結合起來;根據病情的具體表現,或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或先攻(祛邪)後補(扶正),或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施,隨證而變,收到較好的效果。也就是說,在癌症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單純補虛扶正是難以消除腫瘤的,片面地強調扶正,有時候會貽誤戰機;消滅癌腫,消除病的根源也是很重要的,這時祛邪法對機體來說,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補法”,所謂“祛邪亦即扶正”。
所以鬱老認為,“扶正”並不單純就是補法,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扶持正氣不僅是“補”其虛弱不足,還應包括對失去正常活動的生理機能的調整,即臟腑、氣血、陰陽的調理。李杲《內外傷辨惑》說:“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 ,《醫學啟蒙彙編》說:“去其所害,氣血自生。” 同樣,“祛邪”的方式方法,也因邪的不同性質而異。中醫主張對外邪要“直攻其邪”,“拆其毒勢” [4]。但對於由病邪引起的病理損害及失調,則主張予以調理,“調之使和”,即使之恢復生理正常功能狀態,修復病理損害。
長期中藥調理,扶助正氣,是通過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使機體建立新的平衡,鬱老的病人往往可以長期無病或帶瘤生存,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也有因家庭原因、外界刺激或見到病情穩定停藥的病人出現病情惡化進展的病例,建立的平衡再次被打破,從而印證了平衡理論在臨床中的存在與正確。而在治療中,健脾是重要的扶正方法。
3、鬱老臨床健脾法經驗總結。
鬱老認為,當人體出現病理狀態時,能通過自身的強大功能或者藉助藥物的作用來清除病理產物,而脾胃之氣的強弱在人體機能的恢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藥物都必須經過脾胃的運化才能被吸收,如果脾氣虛弱,雖有補益之劑,也不能吸收生效。另一方面,脾虛是多種虛證發生的根源,補養脾胃,能益氣、生血、去溼化痰,能預防性的治療因脾虛而影響到其它臟腑發生的病症,起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作用。
鬱老在臨床中非常注重健脾,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即便應用抗癌解毒藥亦顧護脾胃,以不傷正氣。臨床常見病人服用其他大量清熱解毒苦寒藥或養陰滋膩礙胃藥物出現胃脘不適,腹瀉,食慾減退,疲乏倦怠。轉而服用鬱老中藥健脾理氣和胃,補腎扶正,病人面色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食慾增加,體力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尤其是術後氣血大傷虛弱的病人及化療期間病人,應用健脾中藥可以益氣養血扶正提高機體免疫力;可以減輕化療毒副反應;可以抗癌提高化療療效,即養正積自除。
在治療中應用健脾益氣法,可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還能增強患者細胞免疫和免疫監視功能,提高調節內分泌環境,調動和增強機體內在抗癌能力,改善體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鬱老在應用肉桂、鹿角膠等滋膩溫熱助陽之峻品時,別具匠心地用雞內金、砂仁、焦三仙顧護脾胃,補命火而不傷中陽;而配伍六味地黃丸為主大隊養陰之品時,則防其滋膩有礙中州之運化。有時配合生谷芽、生麥芽升發胃氣。
鬱老健脾不只是一味溫補,而是以調暢脾胃氣機為本,如木香、砂仁、厚朴花、佛手等,即脾健不在補而在運。脾陽需升發,因而臨床上常採用黃芪、黨參、升麻、葛根等一類昇陽益氣藥,以治療陽氣不升之證,使中氣得以鼓舞,達升發清陽之功。
4、典型病例:
夏某,女,51歲,
2008.8.7初診
2008.3.29行結腸癌手術,病理:腺癌,Ⅲ期,LNM 14/18,術後以FOLFOX4方案化療8週期,目前化療結束,食慾可,納少,乏力,大便5-7次/天,脈沉細,舌稍暗,薄白苔。後一直用中藥調理。
生黃芪30g 太子參30g 沙 參30g 雞血藤30g
女貞子15g 枸杞子10g 山萸肉10g 補骨脂10g
陳 皮10g 半 夏10g 紫河車10g 阿膠珠10g
莪 術10g 雞內金10g 砂 仁10g 焦三仙30g
20付
2008.11.6複診
食慾可,納可,大便3-4次/天,成形,眠可,脈沉細,舌淡紅,薄白苔。
白 術10g 茯 苓10g 黨 參12g 雞血藤30g
女貞子15g 枸杞子10g 生黃芪30g 菟絲子10g
陳 皮10g 草河車15g 蛇舌草30g 白 英20g
龍 葵15g 雞內金10g 砂 仁10g 土茯苓15g
30付
2009.3.17複診
食慾可,納食正常,無腹脹腹痛,大便2-3次/天,成形,輕微乏力,眠可,脈沉細,舌淡紅,薄白苔。
白 術10g 茯 苓10g 黨 參15g 生黃芪30g
女貞子15g 枸杞子10g 雞血藤30g 生薏米15g
陳 皮10g 升 麻10g 蛇舌草30g 白 英20g
龍 葵15g 雞內金10g 砂 仁10g 土茯苓15g
30付
2010.3.11複診
結腸癌術後兩年,近一月停用中藥,目前胃脘不適,隱痛,腹脹,乏力,口乾,納可,大便幹,脈沉細,舌淡暗,薄白苔。
生黃芪30g 黨 參12g 白 術10g 茯 苓10g
陳 皮10g 木 香6g 元 胡15g 白屈菜15g
女貞子15g 枸杞子10g 白 英20g 龍 葵20g
藤梨根20g 雞內金10g 砂 仁10g 焦三仙30g
20付
2010.4.1複診
胃脘不適及腹脹明顯減輕,大便正常,全面複查未見腫瘤復發轉移。上方去元胡、白屈菜,加雞血藤30g,生薏米15g,煎服30劑。
本例患者結腸癌術後,Ⅲ期,LNM 14/18,具有高危因素,易出現復發轉移,服中藥扶正祛邪,防止復發和轉移已2年,一直堅持服用中藥。
開始化療後脾虛運化無權,血象低下,氣血雙虧,故以參苓白朮散加減健脾,黃芪、女貞子、枸杞子、紫河車等補氣養血,佐以解毒抗癌之品以抑瘤。後配合香砂六君子湯調暢脾胃氣機,佐以升麻升發脾胃之氣,長期堅持,一直保持不復發轉移,停用中藥後,症狀加重,應用健脾益氣中藥則諸症減輕。所用扶正藥中也有一些是有抑瘤抗癌作用的,如白朮、茯苓、生薏米、枸杞子、女貞子等,一方面改善了生活質量,更進一步防止了腫瘤復發與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