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體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在人類腸道致細胞病變的孤兒病毒(ECHO病毒)。1970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這些病毒歸屬於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腸道病毒屬。在上述已命名的3種腸道病毒的67個型別以後發現的腸道病毒﹐都按腸道病毒序數編號命名﹐即 68﹑69﹑70﹑71﹑72型腸道病毒等。
2.腸道病毒顆粒小﹐呈20面體﹐直徑24~30nm﹐不含類脂體﹐核心有單鏈核糖核酸﹐耐乙醚和其它脂溶劑﹐耐酸﹐對各種抗生素﹑抗病毒藥﹑去汙劑有抵抗作用。多數病毒在細胞培養中產生細胞病變。
3.腸道病毒通常寄生於腸道﹐僅於少數情況下﹐進入血流或神經組織。正常的病毒攜帶者不多見﹐隱性感染甚為普遍﹐人受染後出現臨床症狀的也是少數。
4.流行情況1969~1973年﹐70型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在世界很多地區發生﹐首先在非洲加納開始﹐以後波及非洲其它地區。1970年在東南亞﹑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地多次發生大流行﹐涉及百萬人﹐1971年在歐洲的南斯拉夫和法國等地有幾次小暴發流行。1981年再度在亞洲和非洲流行﹐並蔓延到加勒比海地區﹑南美洲北部﹑中美洲和美國邁阿密等地。1980年代﹐中國也發生幾次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