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6-04 15:44

  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體可見於以下幾類疾病:

  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但最常見的是過早搏動、竇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心房顫動等心律失常。神經官能症患者也比較多見。

  1.生理性因素

  劇烈運動、過度緊張、精神興奮、啦煙、飲酒、濃茶、咖啡等。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常見於各種類型的心臟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壓等。

  (1)心律失常:心動過緩、心動過速、期前收縮、心房撲動、心房顫動等。

  (2)心心室肥大:高血壓性心臟病、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關閉不全、動脈導管未閉、室間隔缺損、腳氣病性心臟病。

  非心血管疾病常見於貧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積液、氣胸、肺部炎症、肺不張、腹水、腸梗阻、腸脹氣等。

  (3)高動力循環狀態: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嗜鉻細胞瘤、重度貧血、高熱、缺氧、維生素B1缺乏性心臟病、低血糖、β受體功能亢進症,

  (4)精神性:焦慮症、神經循環無力症、心血管神經官能症。神經因素自主神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最為常見,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徵、驚恐或過度興奮、劇烈運動後均可出現心悸。

  (5)藥物:利尿劑、氨茶鹼、阿托品、麻黃素、腎上腺素、甲狀腺素、硝苯地平、異丙腎上腺素、氨茶鹼、阿托品等藥物後出現的心悸。

  3.發病機制

  心悸發生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認為心臟過度括動是心悸發生的基礎,常與心率及心搏出量改變有關。心律失常的頻率過速、過緩或不齊可導致心悸。在高血流動力狀態下,可能由於心臟對交感神經β一腎上腺素能受體反應性增強而導致頻率加快、心搏量與心排血量增加,從而引起心悸。有的患者可無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卻感到心悸。與個體差異及其神經敏感性有關。焦慮可增加交感神經的興奮,使心搏出量增強,甚至節律改變而山現心悸。

引起心悸出汗的原因都有哪些相關文章
方一:茯苓細粉、米粉、白糖各等分。加水適量,調成糊,以微火在乎鍋裡攤烙成極薄的煎餅,早、晚分作主食吃。 方二:桑椹15克。用桑椹煮水,代茶飲。 方三:龍眼肉、炒棗仁各10克,芡實12克,山萸肉10克,白糖少許。將棗仁、芡實洗淨,與龍眼肉、山萸肉同放人鋁鍋內,加水適量;將鋁鍋置武火上燒沸,用文火煎熬20分鐘,濾去藥渣,放人白糖,攪勻,裝入茶壺內。吃龍眼肉飲藥液。 方四:茉莉花、石菖蒲各6克,清茶1
發布於 2024-06-04 16:04
0評論
1.心虛膽怯之心悸: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夢而易驚醒,食少納呆,惡聞聲響,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可選服安神定志丸。心悸、怔忡、驚恐不寧者可服用定心湯:龍眼肉30克,酸棗仁15克,山茱萸15克,炒柏子仁12克,生龍骨20克,生牡蠣20克,生乳香3克,生沒藥3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二次,十日一療程。肝氣偏旺或驚恐所致的心悸、不寐等,可食茯苓粥:茯苓30克,羚羊角粉2克,粳米100
發布於 2024-06-04 15:37
0評論
(1)先天性汗腺發育不良或汗腺缺乏,可表現為全身性或侷限性無汗。 (2)某些皮膚病,如嚴重的魚鱗病、硬皮病、麻風病、放射性皮炎、皮膚萎縮等,可引起侷限性無汗。 (3)神經損傷,如橫貫性脊髓炎、小兒麻痺以及交感神經、延髓、橋腦的局部損傷等,均可引起全身性或侷限性無汗。 (4)糖尿病、慢性腎炎、黏液性水腫、惡性腫瘤以及維生素A缺乏等,也可引起全身性少汗或無汗。 除了先天性汗腺發育不良引起的無汗症目前
發布於 2024-06-28 08:25
0評論
宜忌原則: 根據中醫傳統理論,心悸可分為心血不足,心氣虛弱,陰虛火旺,痰火上擾,氣滯血瘀五種類型,故其飲食宜忌的原則也應有所選擇。 心血不足型:常表現為心悸不寧,面色少華或萎黃,夜寐不安,或多夢,膽小善驚。此類患者宜食具有養血安神作用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心氣虛弱型:常感心悸氣短,動則出汗或自汗,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胃納減少,或四肢不溫,舌淡苔白。宜常食用溫陽益氣之物,忌食生冷滋膩物品。
發布於 2024-06-04 15:51
0評論
首先,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痺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痺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菸酒、濃茶。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
發布於 2024-06-04 15:57
0評論
寶寶睡覺出汗多原因有哪些?有些媽媽會發現,寶寶平時好好的,可是睡覺的時候總是不停地冒汗,媽媽擔心會不會是有甚麼疾病。其實寶寶睡覺出汗多並一定都是疾病,也會有其他的原因。下面就一起看看吧? 寶寶睡覺出汗多原因有哪些? 原因1:太熱了 有些媽媽,怕寶寶在晚上會著涼,總是用被子、衣服,把寶寶圍了一圈又一圈。相對於大人們的器官感受而言,這樣的被子和衣服的量,是非常適合的。但對於寶寶而言,這樣的包裹,會讓
發布於 2024-06-13 04:50
0評論
出汗多有生理和病理之分,如天氣炎熱和大運動量時的出汗多屬生理現象。 病理原因的出汗多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盜汗,發生在夜間睡眠時不自覺出汗。另一種是自汗,發生在白天,不因勞動、穿衣厚或炎熱而汗自出,或稍微運動則大汗淋漓。 自汗的原因主要是身體虛弱或患大病之後。中醫認為是“肺氣不足、衛陽不固”所致。治療應以“補肺益氣、固表養陰”為原則。可選服補中益氣丸、生脈飲以培土生金、益氣斂汗,或嚼服西洋參、人
發布於 2023-09-01 18:24
0評論
醫學上將在醒覺狀態下出汗,稱為“自汗”;將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洩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洩出來。 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 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
發布於 2024-03-23 04:10
0評論
汗出的分類有多種,按汗出量的多少分類,可分大汗,微汗。汗出量多不止,稱大汗;汗出量少,綿綿不斷,稱微汗。按出汗感覺情況分類,可分自汗,盜汗。自汗是指不因勞動,天氣過熱,而汗出,動則益甚,稱為自汗,多由陽氣虛衰,表衛不固而致;盜汗是指睡後汗出,醒後汗止,多由陰虛,陰不斂陽,汗隨陽洩而致。按部位分類,可分頭汗,心汗,半身汗,手足汗。亦有些特殊出汗,如絕汗(又稱脫汗)、黃汗、戰汗等。絕汗是指大汗淋漓不
發布於 2024-02-24 18:28
0評論
1.內分泌 我國中醫指出,很多時候手心出汗與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內分泌都有著很大的關係。通常情況下唉身體健康並且沒有任何異常症狀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應該是乾的。而一些手常出汗的人通常身上明明沒有出汗,但手心卻滿是冷汗,而且看還非常的冰涼。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專家指出,這是體質虛寒的表現。 如果你還伴有非常怕冷以及冬天手腳冰涼的情況的話,那麼就是噓寒體質無疑了,對於這部分人群而言,最好是
發布於 2024-04-18 05:4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