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素的發現已有50年曆史,隨著臨床醫學研究的發展,目前其被廣泛應用於抗腫瘤和抗病毒治療。在抗病毒治療中,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干擾素抗病毒治療,近些年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干擾素為人體內自然存在的生物分子,具有免疫調節和直接抗病毒活性的雙層效應,在抗病毒效應中,由於不同病毒的生物特性不同,而對不同病毒體現出不同的抗病毒效應能力。
干擾素生物效應的發揮,首先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相結合,通過一系列信號傳導分子,而發揮其抗病毒和免疫調節作用。在抗病毒作用中,干擾素與受體結合後可誘導蛋白激酶、2’,5’寡核腺苷合成酶和MxA等具有講解病毒核酸和抑制病毒複製等分子的表達,從而抑制細胞內病毒的複製。具有較強抗病毒活性的干擾素有干擾素a,細胞表面的干擾素a受體有a1和a2。干擾素a1與受體的結合能力較低,只有與a2相伴隨時才能提高其結合能力,因此臨床上干擾素a1的抗病毒效果常不如干擾素a2。由於干擾素誘導的抗病病毒蛋白對病毒複製的抑制多發生在胞漿,而對細胞核內複製機制的病毒難於發揮直接的抗病毒效應,因此,干擾素對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作用要高於對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在抗病毒治療中,特別是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干擾素抗病毒治療,近些年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1、干擾素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目前有多種藥物的選擇。核苷(酸)類似物雖然使用方便,且在一定時期內能較好的抑制HBV的複製,從而抑制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進展,但由於其HbeAg血清轉換率低,短期治療停藥後常導致病毒複製的復發,長時間應用可產生病毒耐藥變異等缺陷,因此,干擾素仍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選擇有一定優勢的藥物,特別是PEG-IFN由於僅需1周注射一次,且療效高於標準干擾素,歐美等國家將其列於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一線藥物。
由於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治療,不論是核苷類似物還是干擾素都依賴於宿主對HBV的特異性免疫應答,因此,患者的選擇顯得非常重要,對病毒載量低、年輕、高血清ALT水平或肝臟組織炎症明顯者尤其應選擇干擾素治療。由於慢性乙型肝炎存在HbeAg陽性和HbeAg陰性兩種類型,而其在對干擾素抗病毒治療的應答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應當根據患者的HbeAg情況給以不同的對待。對HbeAg患者,雖然在大多數臨床試驗中的療程為6~12個月,因此常常使人認為,干擾素的療程就是6~12個月,其實這是不全面的。對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的治療應當是達到一定的目的,及治療終點。在治療有效的情況下,初級目標是HBV DNA的下降和達到檢測線以下的水平,進一步的目標則是獲得HbeAg的消失和抗Hbe的陽轉,最高級目標是獲得HbsAg的消失。隨著這三個目標的獲得,患者可獲得更加顯著和長期的療效,甚至達到臨床治癒。因此臨床治療應當逐步最求更高級的目標,當患者只有HBV DNA下降或“陰轉”而結束治療,常常導致復發,因此有效的治療至少為HbeAg的消失和血清學轉換,因為一旦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80%~90%以上患者的療效能維持4~8年以上,治療1年有5%~10%,5年後有25%的患者發生HbsAg消失,而一旦發生HbsAg消失,患者則可獲得臨床治癒。Bortolotti對慢性HBV感染併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的85例患者進行了長達30年的觀察,發現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後的6個月,84例為非活動狀態,1例發生HbeAg慢性乙型肝炎;30年後13例出現HbsAg消失,68例認為非活動狀態,僅4例發生HbeAg陰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無1例發生肝硬化、肝癌和死亡者。Yang HI等對臺灣11 893例男性患者進行長達9年的觀察,HbeAg/HbsAg陽性患者的肝細胞癌累積發生率非常顯著高於HbeAg陰性和HbsAg陰性者(RR=60、2)。在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中,只有HbeAg和HbsAg的清除可以反映病毒感染肝細胞的清楚程度,當治療未達到HbeAg消失和血清學轉換時,常導致病毒復發,核苷類似物治療如此,干擾素治療也如此,因此,干擾素治療為了獲得長久療效,至少應當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而HbsAg的消失或血清學轉換也必須獲得HbeAg的血清學轉換。派羅欣Ⅲ期臨床試驗研究表明,在HbeAg血清學轉換後再延長治療6個月,有17%~20%獲得HbsAg血清學轉換。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應當以是否達到治療目的來考慮是否結束治療,根據治療過程中HBV DNA、HbeAg和HbsAg含量或滴度的變化逐步達到HbeAg和HbsAg的血清學轉換。雖然干擾素治療並不能使每位患者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但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的幾率增加,雖然有個別研究顯示聯合核酸類似物或採取與核苷類似物的序貫治療有可能提高療效,但尚需進行大型而嚴格的臨床實驗證實。
而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干擾素治療與HbeAg陽性患者不同,由於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不存在HbeAg的血清學轉換者一指標,只有HBV DNA可作為療效的主要評價指標。HbeAg陰性肝炎的特點是,就整體人群,肝臟組織所處的階段比HbeAg陽性後,即組織學變化嚴重,干擾素治療比HbeAg陽性肝炎更容易獲得HBV DNA轉陰,但複發率高,普通干擾素治療6~12各月,僅有27%維持生化應答,不到25%的患者得到持久應答,要達到較持久應答應當將療程延長至2年,派羅欣治療1年,達到HBV DNA應答者80%可維持3年以上。對於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雖然比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容易復發,但仍有部分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可獲得HbsAg的消失和血清學轉換,是否或在多長療程能獲得HbsAg的消失和血清學轉換,也應當根據治療過程中HbsAg含量的變化而確定,對治療過程中,HbsAg含量逐步下降者應當延長療程,以達到HbsAg的消失和血清學轉換,達到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最高目標。
2、干擾素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療中的應用。
慢性丙型肝炎治療的目標獲得持續病毒應答。干擾素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與抗慢性乙肝病毒不同,因為HCV在胞漿內複製,干擾素誘導的細胞內抗病毒蛋白機制病毒複製的作用要強於乙型肝炎病毒,但病毒的清除仍依賴於細胞病毒複製的抑制和特異性免疫對病毒感染細胞的清除。只有細胞內抗病毒作用而細胞免疫功能不足,則與核苷類似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相似,停藥後復發,而只有細胞免疫應答沒有細胞內病毒複製的抑制,複製的病毒可以重新感染其他細胞,則使病毒感染細胞很難清除,因此,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中,干擾素在無禁忌的情況下必須聯合利巴韋林,因為利巴韋林可以增強細胞免疫,在治療中通過降低複發率而提高持續病毒應答(慢性丙型肝炎治療的最主要目標)。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治療中,PEG-IFN 聯合利巴韋林是當前的標準治療方法,雖然影響療效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在病毒方面是病毒基因型,藥物方面是藥物的種類和劑量,治療方法方面為聯合用藥和療程。
不同版本的指南均指出,對基因1型患者應當聯合治療48周,而對基因2/3型治療24周。但更應當根據患者的治療中的病毒應答情況給予個性化的治療。首先是藥物劑量的個性化,應用pegintron者,劑量為1、5mg/kg,每週注射1次;應用派羅欣者,特別是高體重者,需每週注射180mg。利巴韋林則需保證足量(10、6mg/kg/d),不論是干擾素還是利巴韋林,除非有明顯的證據表明需要降低劑量,所有患者都應該治療初期使用足量。多數研究表明,治療前12周的干擾素和利巴韋林劑量可顯著影響療效。在治療的12周後,藥物劑量的大幅度降低也影響療效,因此,應當儘量維持足量或有效劑量。除劑量外,治療過程中及時監測病毒的應答情況是指導下一步治療最為關鍵的指標。有研究顯示,在PEG-IFN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基因1型治療4周獲得快速應答者,治療48周則90%可獲得持續病毒應答,而治療12周才獲得完全應答者,48周療程的持續病毒應答率則將為60~70%,治療24周病毒載量才達到檢測線以下者,48周療程的持續病毒應答率僅45%。而治療4周病毒含量無下降或治療12周下降幅度低於2 log者,即使完成療程也很難獲得持續應答。無論患者何時獲得病毒應答,為了儘量降低複發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持續應答率,一定要保證足夠的療程。對基因2/3型,雖有研究有RVR者可將療程縮短至16周,甚至12周,但對治療前高HCV RNA載量者,短於24周療程常導致復發。對於基因1/4型患者,除獲得快速病毒應答或完全早期應答者可按常規療程外,對部分或稱為緩慢應答者,則應當在治療的24周檢測HCV RNA載量,對24周獲得病毒應答者應將療程延長至72周。有研究者提出,療程應當在首次獲得病毒應答後再持續治療44周。雖然眾多的臨床試驗表明,即使PEG-IFN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持續病毒應答率,特別是基因1型患者的持續病毒應答率多數低於60%,但這些臨床試驗絕對多數是在不改變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獲得的數據,為了獲得最大療效則臨床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
雖然在指南中指出,對於無早期應答者應當停止治療,更合理的理解應當是停止當是所用的方法,既干擾素的種類和劑量,利巴韋林的劑量。如果改變了治療方法,則常常也可以獲得病毒應答。對標準(普通)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無效者,可改用PEG-IFN和增加利巴韋林用量;對PEG-IFN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無效者,則可加大PEG-IFN的劑量和利巴韋林的劑量。
由於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持續病毒應答是建立的有效劑量和足夠療程的基礎上,而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本身有諸多的副作用,有時使人難以維持劑量和療程,因此患者的順應性往往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可變因素之一。對治療劑量而副作用明顯者,首先應當針對副作用進行治療,而不是通過降低劑量來減輕副作用,過度降低劑量常常導致治療失敗。
總之,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仍以IFN聯合利巴韋林為治療基礎,雖然有研究者對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無效者加用金鋼烷銨進行聯合治療,或現在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階段的各種蛋白酶抑制劑,要想獲得持續病毒應答,則必須建立在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所建立的HCV特異性細胞免疫的基礎上,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治療是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