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效干擾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調節雙重作用,是目前臨床乙肝抗病毒的一線藥物。其療效特點包括:有限療程,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療效結果,療效穩定不易復發。
慢乙肝患者經有限療程的長效干擾素治療後e抗原的血清學轉換率、表面抗原清除率較高,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降低。相比核苷(酸)類藥物治療,干擾素不僅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激發患者的免疫應答實現抗病毒療效,因此療效穩定,停藥後不易復發。而且干擾素為有限療程,相較核苷(酸)類的長期服藥,沒有耐藥風險也避免了治療負擔的不斷增加。
不過,由於患者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具體到每位患者干擾素的療效可能會不一樣。因此,在接受干擾素治療前、治療中甚至治療後,醫生都會建議患者接受檢查,一方面瞭解患者是否是否適合接受干擾素治療,另一方面觀察患者接受治療後的療效如何,成功幾率有多少。
檢查的項目有哪些?
治療前主要觀察穀氨酸氨基轉氨酶(ALT)和病毒定量,干擾素治療如何進行療效監測?ALT水平較高、病毒定量較低的患者接受干擾素治療獲得e抗原血清學轉換的幾率較高。對於干擾素治療者,除繼續規律複查ALT、病毒定量外,關鍵要進行表面抗原定量的檢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24周表面抗原定量下降明顯者,停藥後24周e抗原血清學轉換率更高。當然,複查發現治療24周療效不佳,也不必灰心,根據應答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例如聯合核苷(酸)類藥物治療可以改善療效。
更具體的複查辦法可以參考以下的時間點:
肝功能,包括穀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膽紅素等。治療前3個月每月1次,之後可每3個月1次。
病毒定量及乙型肝炎標誌物。病毒定量前3個月每月1次,之後可每3~6個月1次。乙型肝炎五項特別是表面抗原定量每3~6個月1次。
另外,干擾素治療後還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熱、乏力等。複查時進行針對性的檢查,能儘早發現這些不良反應,給予及時處理,保障治療順利進行。
干擾素相關不良反應的複查辦法:
血常規:開始第1個月每1~2周檢測1次,以後每月檢測1次至結束。
甲狀腺功能、血糖、尿常規、抗核抗體:每3個月檢測1次(如治療前有甲狀腺異常或糖尿病,應每月1次)。
精神狀態:每次隨訪應密切觀察。
干擾素治療慢乙肝受到國內外指南的一致推薦,能幫助患者實現停藥後持久應答的良好結果。治療中規律複查,掌握治療應答情況,給治療方案以準確的指導;儘早發現、處理不良反應,保障治療的順利進行,這都將幫助我們提高干擾素治療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