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管是人體頸部椎體的後部所形成的一個連通上、下的骨性管道,其內部容納著脊髓神經組織,當管道的前後徑或左右徑變小時,並且小於正常人的平均值時就稱為頸椎管狹窄。當出現臨床症狀時,如下肢麻木無力等則稱為頸椎管狹窄症或稱為脊髓型頸椎病。
醫學上將椎管的前後徑即矢狀徑與椎體的前後徑的比值小於75%時,或將椎管前後徑小於1毫米時稱為椎管狹窄,小於10毫米時稱為絕對性椎管狹窄,則脊髓的損傷不可避免。椎管狹窄分兩種情況,一是發育性椎管狹窄,即先天發育不良,導致頸椎管本身前後徑就小。此種情況一旦遇到頸部外傷或退化改變,就容易出現脊髓型頸椎病的表現。另一類為後天性椎管狹窄,即從出生到青年時表現正常,中年以後由於頸部各組織的退化改變,使得骨刺形成、黃韌帶肥厚骨化、椎板肥厚,或後縱韌帶骨化性改變、頸椎間盤突出等,使頸椎管的前後徑逐漸變小,頸部脊髓的正常活動範圍受到限制,甚至脊髓受到擠壓而出現四肢的運動感覺功能障礙或消化及心血管系統的病變,如心慌、噁心、腹脹、視力模糊等。此等表現即為脊髓型頸椎病的表現。
脊髓型頸椎病中,大多數是由骨性椎管侷限性狹窄導致脊髓損傷;有的則是由於椎間盤後突與黃韌帶肥厚,在X線上尚未發現骨性狹窄時即出現頸椎管狹窄症的表現。
故當出現四肢軀幹多處肌無力及麻木並頸椎拍片有退化性改變時,則更應考慮是否有頸椎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