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治療慢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其病位在膽,從病理變化來看,無不涉及到肝、脾、胃的功能改變,可謂肝膽一體,疏通為先,脾胃一體,升降則安。辨治慢性膽囊炎要掌握利膽必疏肝,肝氣疏達則膽腑通暢。膽病及脾殃胃,使其納化失司,故上腹飽滿,食慾減退,消化不良等症狀尤為多見,治以暢膽和胃,健脾運化相輔相成。在膽病的發展過程中,諸如氣滯,溼熱,血瘀或是虛損等病理機制往往不同程度地交織在一起,使病情變得更為複雜,因此按常規治療一般應從五個方面加以調治。
(一)肝鬱氣滯:
主證:肝鬱氣滯,膽腑失疏,不通則痛。膽胃失和則患者以脅痛胃脘痛為主,伴有善怒嘆息,噁心噯氣,舌苔薄白或黃,脈弦細或緊。痛胃脘痛為主,伴有善怒嘆息,噁心噯氣,舌苔薄白或黃,脈弦細或緊。
治則:疏肝解鬱,活血調胃。
方藥:柴胡疏肝湯加減。藥用柴胡、鬱金、枳實、白芍藥、川芎、延胡索、香附、當歸、茯苓、丹參、薑黃、川楝子、陳皮等。
(二)肝膽溼熱:
主證:溼熱蘊聚肝膽,鬱而化火;灼傷津液則口苦咽乾,噯腐納呆,便秘尿赤。溼熱鬱久必挾瘀,故患者脅痛拒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則:清利肝膽溼熱,調和中焦脾胃。
方藥:大柴胡湯合薏苡仁湯加減。藥用柴胡、黃芩、半夏、白芍藥、枳實、大黃、梔子、薏苡仁、茵陳、金錢草、雞內金、全栝樓、白朮、竹茹、陳皮等。慢性膽囊炎長期不愈者仍需輕瀉膽熱,增強促進膽汁排洩,以助消化功能。
(三)脾腎兩虛:
主證:慢性膽囊炎反覆不愈,病久多有脾腎俱虛證候,加之平時嚴格忌口,終年以素食為主,故證見面色無華,右脅隱痛纏綿,喜按喜溫,食少便溏,心悸暈眩,虛煩少寐,月經不調,舌淡苔白或少苔,脈弦細或虛弱無力等。
治則:健脾補腎。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藥用黨參、白芍藥、山茱萸、茯苓、白朮、枸杞子、黃精、砂仁、酸棗仁。
慢性膽囊炎屬中醫之脅痛、肝膽氣結等範疇,可分以下2型辨證施冶。
(四)膽胃不和型:
症見胸肋脹滿,暖氣頻作,忍心嘔逆,口苦納呆,大使不調,右上腹時有隱痛,每遇倩志不遂則諸症加重,舌談紅苔薄白,脈弦。
治宜:疏肝利膽和胃。
可選用:逍遙丸、加味逍遙丸、四逆散、保和丸、木香順氣丸等。
(五)肝膽氣結型:
症見人右上腹間歇性悶痛或隱痛,並放射右腰背部,常有口苦,噁心,食慾不佳,或食後皖濟,每因進食油膩後諸症加重,舌淡,邊尖多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
治宜:疏肝利膽散結。
可選用:消炎利膽片、舒肝止痛丸、肝膽炎片、利膽片等。
此外,併發結石的患者可配合服用膽石通、利膽排石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