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是中國傳統的飲食法則。
早在我國醫學鉅著《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記載:“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膳食原則,也是非常完整合理的飲食法則。指出了除了運用藥物驅邪治病外,還必須用谷、肉、蛋、菜等食物的之間的互補,食物營養的均衡,以補益精氣、營養身體、增強抗病能力,身體健康。
“五穀”意指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稱指米、麻、大豆、麥、黃黍)五種穀類。《素問?藏氣法時論》曰:“五穀為養”。 現今將“五穀”泛指穀類、豆類。谷、豆類食物是我國人民的養生之本,米、麥是我國人民的主食,人體所需要的80%的熱量和50%的蛋白質是由糧食供給的,全谷製成的食品又是B族維生素的主要來源,並提供一些無機鹽。谷豆同食,可以相互補償,提高營養價值,為之營養體質。
“五果”意指棗、李、杏、慄、桃等五種果實。語出《素問?藏氣法時論》曰:“五果為助”。現今“五果”泛指水果及瓜類、果品。其含有豐富的無機鹽、維生素、礦物質和有機酸等成分,與蔬菜相似,但由於蔬菜烹調,維生素往往被破壞,某些營養成分也會損失,水果含水分較多,大多數可生吃,維生素成分得到有效利用,“為助”是輔助之意,但不可缺少,有助於增強體質。
“五畜”意指牛、犬、羊、豬、雞等五種畜類肉。《素問?藏氣法時論》曰:“五畜為益”。現今“五畜”泛指家畜、家禽等肉類食物。此類食物其含有較高的能量,較多的優質蛋白,豐富的脂類物質,足量而平衡的B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不僅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飽腹作用大,可利用率高,並且對體力的恢復和智力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醫學,把禽畜類食物稱之為“血肉有情之品”,其補益作用要優於草本之品。“為益”益是增進有益之意,在營養膳食中從屬副食品,是指可增益健康,但進葷貴在適量,葷素搭配,俗語葷為谷之量的十分之一為宜。
“五菜”意指葵菜、韭菜、豆葉、野菜、蔥等五種蔬菜。《素問?藏氣法時論》曰:“五菜為充”。 “五菜”泛指植物型蔬菜。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維生素A、B2、C、K等)和無機鹽(鉀、鎂、鈣、鐵、鉬、銅、錳等)的重要來源,又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木質素、某些特殊的酶、花青素類、芳香性揮發油等的來源,是機體不可缺少的。“為充”是充飢之意,現指補充、完備的意思。對蔬菜的食用,應包括新鮮、色彩豐富的各種蔬菜,使其營養素更完善,注意膳食纖維不能被人體胃腸道的分泌作用所消化,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蠕動、增加胃腸動力,利於排洩,改善便秘。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是強調飲食應“謹和五味”,食品要完善、多樣,如果人們長期單一某一食物,就會發生“氣味偏勝”與“營養失衡”的情況。
在中國食物烹飪術和佳餚堪稱世界一絕,環球各處中因料理之多,鼎中之變,齒頰留香,足以說明,人的生存不能離開食物,《周禮?天宮》已載有“食醫”之設,飲食大欲,但“以和為美”,“以平為期”,縱慾可以致禍,所以烹飪食物及原料基本性質必須給與重視。在傳統醫藥學中藥物與食物四氣五味、緩急、補瀉、潤燥、歸經、配伍及發物宜忌等的闡述,成為具有中國獨具特色的體制,營養學及中藥藥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和現代食物營養學注重食物營養成分,所謂微量營養素和大量營養素等,以及飲食結構的注意等極不相關,前者從整體、宏觀、直觀及動態中進行“窮理”,後者從微觀、科學分析中進行“格物”,是十分值得互相借鑑和互補的。
中國傳統的飲食法則,“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是我國古代明白無誤完整合理的膳食觀點,以穀米類為主食,各種肉類、蔬菜作為副食,同時補充一些水果、瓜類食品,與當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多樣化膳食結構相吻合。
強調“平衡就是健康,調整就是治療,”從預防著手,“平衡膳食,辯證用膳”,是傳統醫學與營養學理論的精髓,中華民族傳統食療學,膳食平衡是核心,即在食物原料性味平衡的陰陽平衡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能力與各種營養素需要量,根據可許多烹飪和調配,使每位達到膳食供應標準――膳食平衡,皆有著深遠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