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嚴重慢性併發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國外報告最高達45 %。在美國,糖尿病腎病佔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首位,約為38%。那麼糖尿病為甚麼會併發糖尿病腎病?其具體機理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在遺傳易感的基礎上,與高血糖、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吸菸以及高蛋白飲食等危險因素引起的病理生理變化有關。這些病理生理變化包括致病細胞因子增加,自由基增多,高凝血狀態,腎臟血流動力學紊亂,腎小球高灌注、高濾過,以及腎小球和腎小球動脈硬化等。
血糖增高是糖尿病最主要的表現,它也是引起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持續高血糖可導致細胞外液溶量擴張,引起腎臟血管循環床持續擴張,形成腎小球高灌注、高濾過。腎小球的高灌注,高濾過可使小球系膜、基底膜、毛細血管內皮等受損,加之白蛋白、纖維蛋白、脂類和粘多糖等沉積於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和腎小動脈底膜,可引起腎小球和腎小球動脈硬化,造成腎單位破壞。高血糖就像一種腐蝕劑,如果濃度過高,就會與血管和臟器的蛋白質發生“糖化反應”,使血管和臟器受到損害。血糖越高,“糖化反應”就越嚴重。腎臟中的血管和細胞如果被“糖化”,就會引起腎功能異常,出現各種糖尿病腎病的表現。
高血壓可引起腎臟血液動力學紊亂,促進腎小球入球小動脈擴張,升高腎臟毛細血管內壓力,從而促進了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糖尿病和高血壓常常同時存在,此時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變和腎臟損害會使血壓進一步升高;另一方面,血壓升高又必然加重血管病變和腎臟損害。由於存在這種惡性循環,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患者很容易發生腎臟損害。有學者對110例1型糖尿病患者研究發現,伴高血壓者其腎臟病變產生的時間遠較無高血壓者早,且血壓的高度與蛋白尿的程度呈正比。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54例1型糖尿病患者觀察了7~14年,合併高血壓的患者中出現糖尿病腎病的比例為55%,血壓正常者中出現糖尿病腎病的比例僅為13%。可見,高血壓使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提高了4倍,這充分說明高血壓能夠促進糖尿病腎病的發生。
在糖尿病患者中,血脂紊亂也很常見。它表現為對心血管系統有破壞作用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增高,有心血管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降低。過去人們對血脂異常與腎臟疾病的關係重視不夠,但最近的研究發現血脂異常同樣可以直接誘發糖尿病腎病,使患者的腎功能逐漸衰退。脂質代謝紊亂參與了腎小球硬化和腎小管的損傷,加速了糖尿病腎病的進展。應用他汀類藥物糾正血脂紊亂,可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下調轉化生長因子的表達,而降低蛋白尿,延緩腎動脈硬化,對糖尿病腎病起保護作用。
除此之外,血黏度增高和微循環障礙也與糖尿病腎病的發生、進展有密切的關係。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血黏度增高和微循環障礙也是糖尿病引起的病理變化之一。糖尿病患者體內促進血液凝固的物質增多,同時防止血液凝固的功能減弱。這就使血液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腎臟的微循環中如果出現血栓,腎單位就會缺血缺氧,從而使尿蛋白增加,腎功能下降。
總之,糖尿病腎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十分複雜,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但普遍認為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有研究顯示,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具有相當高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腎病患者其同胞的糖尿病腎病發生率是無糖尿病腎病患者同胞的5倍;DCCT研究結果也表明,雖然糖尿病腎病總髮生率與血糖控制水平有關,但有26%的糖尿病病人儘管取得了良好的血糖控制,仍有尿白蛋白排洩率(UAER)升高; 相反,某些病人儘管多年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卻不發生糖尿病腎病。這些現象強烈提示遺傳因素在糖尿病腎病的發生與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至今尚無改變遺傳因素的治療方法,只有針對上述危險因素採取綜合治理才能防治或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發展。所以說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患者認為只要控制住血糖,就萬事大吉,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實際上,如果忽視了血糖以外危險因素的控制,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將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