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位居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率第6位;全球每年新患HCC人數為62.6萬人,因HCC死亡者高達59.8萬人,而新發HCC病例中約50%發生在中國。手術切除及肝移植被認為是HCC可能的治癒方法,但只有15%左右的患者能夠最終受益。
近10年來,應用局部微創方法治療肝臟惡性腫瘤發展迅速;肝癌射頻治療、肝動脈化療栓塞及選擇性門靜脈栓塞作為治療肝癌的主要微創手段廣泛應用於臨床。
TACE及RFA在治療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經得到廣泛認可。自1976年Goldstain首先報道了TACE治療肝臟惡性腫瘤後,TACE在全世界範圍開展起來,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Bruix研究發現TACE可以達到10%~20%的腫瘤完全壞死率。目前,TACE因確切的療效成為非手術切除肝臟惡性腫瘤患者的首選標準方案;RFA在肝癌的微創治療中的作用有目共睹,其原理是射頻電極發出的高頻波使組織細胞進行等離子震盪,離子間相互碰撞和摩擦產生的能量使組織局部溫度達100℃,導致組織細胞發生凝固性壞死;RFA作為局部微創治療手段對直徑3cm以下肝癌的療效等同於外科手術切除目前已被證實,對大肝癌的治療也在積極的探索之中。
RFA具有腫瘤損毀速度快、消融徹底等特點;但其療效與腫瘤所在解剖位置、腫瘤血液循環密切相關;Goldberg等研究顯示腫瘤血流灌注致使熱量散失是影響射頻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快速的血液流動帶走部分熱量,即“熱沉效應”,導致腫瘤易殘存復發;mulierS研究發現,RFA單次治療後有較高的腫瘤殘存率,理論上RFA能夠使所有孤立的肝腫瘤達到完全壞死,但實際仍有約40%的病灶出現了腫瘤復發,究其原因,考慮與腫瘤的血流相關,因此如何阻斷、減少腫瘤血流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臨床上最常用的血管栓塞方法是經肝動脈導管化療栓塞,其後行射頻消融治療,其作用是減輕血流“熱沉效應”,同時降低腫瘤內阻抗、分解纖維間隔使腫瘤內彌散分佈更均勻而增強RFA的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Buscarini採用RFA聯合TACE治療肝癌,通過減少腫瘤血流增加RFA的損毀範圍,同時高熱能增強化療藥物對腫瘤的殺傷毒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Solbiati等採用RFA聯合TACE方法治療3.8~5.2cm的肝癌,阻斷腫瘤血供後行1~3次射頻消融治療,腫瘤完全壞死率達91.7%;國內西南肝膽外科醫院董家鴻教授研究發現,RFA聯合TACE使腫瘤損毀90%以上的比率高達75%,遠高於單純RFA組,數據和國外研究相仿。
儘管如此,RFA聯合TACE術後,仍有20%左右的患者出現肝內復發轉移,這可能和肝癌的供血系統相關。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肝癌生長迅速,主要以動脈供血為主,90%來自肝動脈,其它來源於門靜脈。肝癌的侵襲轉移主要是通過門靜脈進行,甚至在早期即可出現肝癌侵犯門靜脈形成癌栓的現象,而對肝靜脈的直接浸潤式很少發生的,這很好的解釋了臨床上肝癌單發小病灶的患者,經過TACE聯合RFA徹底消融後,仍有一定的復發比例,因此肝癌門靜脈系統進行的超選擇栓塞對肝癌的復發、轉移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由於肝癌的雙重供血特點,單純行TACE或SPVE均不能完全阻斷腫瘤的血供,且在腫瘤組織沒有完全壞死的的情況下,局部的缺血缺氧可刺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分泌增加,從而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使栓塞化療的效果降低;因此TACE聯合SPVE即同時栓塞肝動脈及門靜脈,理論上能使腫瘤完全失去血液供應,降低復發、轉移的風險;同時在腫瘤“熱缺血”條件下行RFA治療理論上能使腫瘤損毀完全。
目前,SPVE泛應用於“術後剩餘肝組織”(futureliverremnant,FLR)過少患者的術前治療,通過對患側肝臟的門脈栓塞,至其萎縮,從而使對側肝葉代償性增生,使術後FLR增大而使不能手術的肝癌患者獲得手術切除的機會。但用SPVE聯合RFA作為治療肝癌的微創治療方法用於臨床尚未見報道;國內研究發現SPVE通過栓塞腫瘤血管和灌注化療藥物作用於腫瘤,對於原發性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有較好的療效;另外,門靜脈化療對於預防肝內腫瘤復發也有一定作用。
綜上所述,單獨應用TACE、SPVE或TACE對肝癌的治療都有侷限性,但從各自的特點也可以發現,它們的作用其實可以互補的,TACE、SPVE使腫瘤血管完全栓塞,一方面使局部熱量不易散失,熱凝固範圍進一步擴大,從而增強RFA的損毀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切斷了腫瘤的所有血管,從而也降低了腫瘤轉移的風險,有助於提高肝癌治療的中遠期療效。
根據我們掌握的文獻,關於RFA+TACE+SPVE這一肝癌微創治療方式鮮有報道,這也是本課題要探索的方向。通過對肝癌血管的完全栓塞(TACE+SPVE),再聯合RFA治療,徹底損毀原發灶,提高腫瘤的完全壞死率和延長病人的生存期,從而更好的指導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