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療目標
本病目前尚缺乏根治辦法,治療的目標在於:①控制炎症,緩解症狀;②防止脊柱、髖關節僵直畸形,保持最佳功能位置;③避免治療所致不良反應。晚期病例病情難以逆轉,故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
(二)治療措施
治療應包括非藥物、藥物和手術等綜合治療。
1.一般治療
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教育有助於患者主動參與各種治療及與醫生的合作。勸導患者每天堅持進行體位鍛鍊,其目的是為取得和維持脊柱的最好位置,增強椎旁肌肉和增加肺活量,其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應睡硬板床,多取仰臥位,避免促進屈曲畸形的體位。游泳是最好的全身鍛鍊。
2.藥物治療
(1)非甾體類抗炎藥:這一類藥物能迅速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和發僵,減輕關節腫脹和疼痛,為首選藥,有助於病人堅持康復鍛鍊和從事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吡羅昔康、昔布類消炎止痛藥等對強直性脊柱炎有良好的消炎解痛和減輕晨僵的作用。長期使用是否影響本病自然病程,還有待證實。該類藥的不良反應中較多的是胃腸不適,少數可引起胃腸潰瘍或出血;個別的有頭痛、頭暈,肝、腎損傷,血細胞減少,水腫,高血壓及過敏反應等。一般只選用1 種抗炎藥物。同時使用2種或2種以上的抗炎藥不僅不會增加療效,反而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甚至帶來嚴重後果。在用藥過程中應始終注意監測藥物不良反應並及時調整。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通常建議較長期使用,如1種藥物治療2~4周療效不明顯,應改用其他不同類別的抗炎藥。
(2)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弊大於利,故不作常規全身使用,尤其不宜中、大劑量長期使用。使用指徵是:非甾體類抗炎藥過敏或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能控制症狀者,可代之以小劑量(相當於潑尼松每日10mg以下)皮質激素治療。另外症狀嚴重,非甾體類抗炎藥或小劑量激素不能控制者,可用較大劑量,如潑尼松(強的松)每日 20~30mg,待症狀控制,慢作用藥發揮作用以後,逐漸減量至停用。對其他治療不能控制的下背痛,在CT指導下行皮質類固醇骶髂關節注射,部分患者可改善症狀,療效可持續3個月左右。本病伴發的長期單關節(如膝關節)積液,可行長效皮質激素關節腔注射。重複注射應間隔3~4周,一般不超過2~3次。
(3)柳氮磺吡啶:已有臨床驗證表明柳氮磺胺吡啶對某些AS患者特別是伴有外周關節炎的患者有效,但尚無證據表明該藥可維持脊柱活動度或延緩x線改變的進展。對磺胺過敏者慎用,用法用量:柳氮磺胺吡啶2—3g/d,分3次服用。不良反應輕,偶有胃腸道反應、皮疹、血白細胞減少。
(4) 甲氨蝶呤:活動性AS患者經柳氮磺吡啶和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無效時,可採用甲氨蝶呤。有些報道提示它對外周關節炎、腰背痛和發僵及虹膜炎等表現,以及血沉和C一反應蛋白水平有改善作用,而對中軸關節的放射線病變無改善證據。劑量為甲氨蝶呤7.5~15mg,口服或注射,每週1次,個別重症者可酌情增加劑量,療程0.5~3年不等。其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胃腸不適、肝損傷、肺間質炎症和纖維化、血細胞減少、脫髮、頭痛及頭暈等。
(5)一些重症、男性、難治性AS患者可應用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應停),可減輕臨床症狀和使血沉及C-反應蛋白下降。初始劑量100mg/d,每 10天遞增100mg,至300mg/d維持。用量不足則療效不佳,停藥後症狀易復發。本品的不良反應有嗜睡、口渴、血細胞減少、肝酶增高、鏡下血尿及指端麻刺感等外周神經炎反應,也需注意對生育功能的影響。因此對選用此種治療者應做嚴密觀察,在用藥初期應每週查血和尿常規,每2~4周查肝腎功能。對長期用藥者應定期做神經系統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外周神經炎。
(6)生物製劑:
目前國內上市的2種TNF拮抗劑對AS治療都有非常好的療效,類克是抗腫瘤壞死因子單克隆抗體(嵌合體中25%是鼠組織,75%是人組織),在AS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其用法為:3~5mg/d靜脈滴注,給藥時間為第0、2、6、12、18周,通常使用3—6次為1個療程。如有髖關節病變主張與甲氨蝶呤(MTXl0一15mg /周)聯合應用。
Etanercepl(益賽普)是一種重組的人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融合蛋白,能可逆性地與腫瘤壞死因子結合,而發揮治療效果。25mg皮下注射,每週2次,連用3~6個月。80%以上的患者病情可獲得明顯改善,副作用:注意感染,特別是結核感染。
3.外科治療 為了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髖關節受累引起的關節間隙狹窄、強直和畸形,需建議做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置換術後絕大多數患者的關節痛得到控制,部分患者的功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70%~80%置入關節的壽命可達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