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療
1.手法復位 一般情況下,嵌頓疝一經確診即應急診手術,解除嵌頓,以防腸壞死。僅在下列情況下可先試行手法復位。
(1)適應證:嵌頓時間在3~4h以內,局部壓痛不明顯,也無腹部壓痛或腹肌緊張等腹膜刺激徵者;年老體弱或伴有其他較嚴重疾病而估計腸襻尚未絞窄者。
(2)復位方法:給予患者足量的解痙劑及鎮靜劑,如阿托品、地西泮(安定)等,使其安靜入睡;令患者仰臥、頭低腳高位(抬高床尾20°);術者一手輕柔外環處,以減輕局部水腫,使肌肉鬆弛;然後在外環處用拇、食指固定疝蒂。另一手托起陰囊,將突出的疝塊向外上方的腹股溝管作均勻緩慢、持續加壓。復位後常有少量氣體通過的感覺,然後疝塊消失,有時可聽到“咕嚕”聲。此後腹脹減輕,排氣排便。2~3天后局部組織水腫消退,可考慮手術治療。
(3)注意事項:行手法復位時應注意以下問題:①高度懷疑絞窄者不可試用手法復位。②切忌粗暴擠壓疝塊,以免擠破腸管,使腸管回納後造成瀰漫性腹膜炎。③回納後繼續觀察24~48h。臨床上某些患者疝嵌頓的時間不長,可能亦無腸絞窄表現,但由於疝環壓迫腸壁,已形成條形壞死,復位後因腸管脹氣,可出現遲發性破裂,所以復位後需嚴密觀察腹部病情變化。④手法復位失敗者應積極準備手術治療。手法復位成功率可達97.1%。
(4)手法復位合併症:
①腸穿孔:手法復位後如出現腹脹、腹部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面色蒼白等情況,行腹部透視膈下有遊離氣體,應立即收入院急診手術。有資料記載,小兒腹股溝疝手法復位後腸穿孔的發生率佔0.3%。
②便血:因嵌頓的腸管黏膜水腫、出血、復位後有血便,經止血藥及輸液、禁食等治療可緩解。
③發熱:手法復位後第1天,患者可有發熱,可能與嵌頓腸管內滲出再吸收有關,適當給予抗生素治療。
2.手術治療
(1)適應證:嵌頓疝如有下列情況應緊急手術:①嵌頓時間已超過12h者;②疝發生嵌頓已有便血,或全身情況嚴重者;③女孩嵌頓疝,因其疝內容常常是卵巢和輸卵管,多不能手法復位;④新生兒嵌頓疝因不能明確發病時間,往往是發病很久才發現,而且腸管及睪丸發生壞死率很高;⑤手法復位未成功者。
(2)手術方法:
①術前準備: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置胃管胃腸減壓;給予廣譜抗生素。
②手術:宜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切口要能完全暴露疝塊。術中應剪開內環外側,儘快解除疝內容物的嵌頓狀態。同時須將疝內容物輕輕按住,防止還納腹腔;將疝內物遠近兩端約20cm的腸管牽出觀察,包括:腸管的色澤、腸管的張力、腸壁的蠕動及蠕動腸壁能否通過嵌閉腸曲、腸繫膜血管搏動、疝囊內的滲液是否混濁、帶有臭味等。如嵌頓的腸襻較多,還應檢查位於腹腔內的中間腸襻是否壞死,警惕逆行性嵌頓的發生。若懷疑壞死時,可在腸繫膜根部注射適量0.25%普魯卡因5~10ml,同時用溫熱生理鹽水熱敷腸管,也可將腸管暫時放入腹腔內,觀察15~20min後,如腸管轉為紅色,腸蠕動及腸繫膜動脈搏動恢復,可送回腹腔,然後按一般複發性疝處理。經上述處理,腸管仍不能肯定活力,則按腸管壞死處理。
絞窄性疝,腸管已壞死、穿孔致疝囊積膿和疝囊被蓋組織發生炎症時,應行局部切開引流。此時,勿切開嵌頓環,防止腸管回納腹腔,引起腹膜炎。若局部引流後,腸梗阻並未解除,應作腹部探查,酌情施行腸切除吻合術,或施行病變腸管遠近兩側正常組織腸管間側側吻合,待病情好轉,再切除壞死腸管。絞窄疝僅腸壞死者,可施行腸切除吻合術,但不宜做疝修補術,僅行疝囊高位結紮,因手術區汙染嚴重以免因感染致修補失敗。
此外,少數嵌頓性或絞窄性疝,因麻醉後疝環鬆弛,加之消毒時擠壓局部,致腸管回縮入腹腔,手術切開疝囊無內容物。此時必須仔細探查腸管或大網膜,必要時另作腹部切口,確定被嵌頓腸管或大網膜是否壞死,而作相應處理。
大網膜出血嚴重,或睪丸壞死者,應予以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