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身性抗腫瘤化學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病變不僅侷限於胸腔局部(除原發胸膜惡性腫瘤外),因此,對於全身性抗腫瘤化療較為敏感的惡性腫瘤,如小細胞肺癌、惡性淋巴瘤、乳腺癌等經全身性化療約1/3患者胸腔積液消失。
(2)胸腔局部治療
①胸腔內注入抗腫瘤藥物:通常採用肋間切開引流盡可能將胸腔積液排空,經引流管注入抗腫瘤藥物,如順鉑(順氯氨鉑)40~80mg、多柔比星(阿黴素)30mg、絲裂黴素10~20mg、博萊黴素60mg、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750~1000mg等,既有殺傷癌細胞作用,又可引起胸膜粘連。
②胸膜腔注入生物免疫調節劑:如短小棒狀桿菌疫菌(cp),鏈球菌722製劑(沙培林0K-432)、胞必佳,IL-2、干擾素、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細胞)、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
③胸膜粘連術:採用四環素(每次<2g)、滑石粉(每次<5g)、多西環素等粘連劑,使胸膜粘連、胸膜腔閉鎖,阻止胸腔積液復發。
對於胸腔內注射抗腫瘤藥物或胸膜粘連劑,可同時注入利多卡因或地塞米松以減輕胸痛或發熱,囑患者在注藥後2h內臥床休息並定時不斷更換體位,以5~10min為宜,使藥物能與胸膜或病灶廣泛接觸,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3.化膿性胸腔積液(簡稱膿胸)膿胸常繼發於化膿性感染或外傷。感染病原體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厭氧菌、革蘭陰性桿菌、結核菌、放線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