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發展的四個階段
(一)腹水前期 此時肝硬化患者無腹水,也未出現體循環動脈的擴張和充盈不足,但過量攝人鈉鹽則會引起水鈉儲留,即此時腎臟對鈉的處理已經發生障礙。這是由於肝功能不全和門脈壓力增加通過神經反射直接影響了腎臟對鈉鹽的處理所致,但這種水鈉滯留是自限性的。
(二)反應性腹水期 此期腎臟鈉水滯留明顯增加而使總血容量擴張,繼而外周動脈擴張以減少血管阻力。外周動脈的擴張是由於內臟組織釋放大量各種舒血管物質,從而引起內臟循環和體循環依次擴張。繼之,依外周動脈假說而形成腹水。
(三)頑固性腹水期 此期患者肝病嚴重,明顯鈉水瀦留,對利尿劑治療不敏感,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亢進,外周血管對血管活性物質反應性降低。但腎臟血管對血管收縮劑非常敏感,且腎臟對鈉重吸收進一步增加而排泌減少,抵抗利尿劑和利鈉因子的作用。
(四)肝腎綜合徵期 此期多發生在有頑固性腹水的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由於進一步的外周動脈擴張而出現低血壓,機作為維持有效循環容量,致使血管收縮物質合成增加,尤其是血漿內皮素水平增加。由於此時腎臟血管對收縮物質的高度敏感性,從而導致選擇性腎臟低灌注、嚴重鈉水滯留和腎功能衰竭。
肝腹水患者飲食要限鹽
肝腹水是指各種肝病發展到機體不能代償的階段後,經常發生的一種合併症,表現為腹腔瀦留了多餘的水分。肝腹水患者的飲食應適當限制鹽的攝入,包括飯菜中的食用鹽、鹹菜、醃肉等含氯化鈉較多的食品。對有大量腹水的患者,每天食入鹽分甚至不應超過某個數量(如3克、2克和1.5克等等,據病情而定)。這項措施是基於醫學對肝病腹水形成原因的研究和認識來制定的。
晚期肝病(如肝硬化、肝癌等)之所以出現腹水,基本原因是腹腔內液體的產生和吸收之間失去了應有的平衡。患者門靜脈壓增高造成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增加,門靜脈內水電解質和一部分蛋白質進入腹腔而形成腹水,水鈉瀦留是肝腹水發生的重要因素。
對晚期肝病患者來講,食鹽的過多攝入將直接導致水在機體的瀦留。研究顯示,每多食入1克食鹽,將有200毫升液體滯留體內,這些多餘的水分一方面通過血液和淋巴循環停留在腹腔,導致頑固性腹水,同時也影響血壓,加重心臟負擔,甚至用大量利尿劑也不能抵消食入的高鹽飲食所產生的水瀦留作用,因此,限鈉飲食是肝腹水患者飲食治療的一項基本原則。臨床上,醫生一般會根據患者腹水和血清電解質化驗的具體情況,把食鹽的控制量大致分為低鹽、無鹽和低鈉三種水平來進行膳食搭配。
肝腹水患者的限鹽程度是根據病情的動態變化來決定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那種不考慮病情而過分限鹽的做法是錯誤的,甚至是有害的。個別患者因擔心腹水增加,在不徵求醫生意見的情況下限鹽過度、甚至長期拒絕任何鹹味食品,很容易引起患者機體水電解質紊亂、嚴重低鈉血癥,結果導致食慾減退、渾身乏力,腹水更不容易消退,甚至出現腦、肺等其它器官水腫的危險情況。
大量肝腹水患者短期適當限鹽是應該的,以每天攝入1~2克為宜,症狀好轉後,以每天2.5~3.5克維持一段時間,直至腹水消退,但長期過分限鹽是錯誤的,條件允許的話,可定期監測血清鈉水平,如發現血清鈉低於130毫摩爾/升,就不應該限鹽了;如血清鈉低於120毫摩爾/升,不僅不能限鹽,相反還要及時補充鹽才對。嚴重低鈉血癥患者,應同時控制入水量,以前一天尿量加500毫升為宜。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頑固性肝腹水患者要特別注意是否合併了腹腔的細菌感染(即腹膜炎),這時候限鹽是無用的,必須及時到專科醫院進行抗感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