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苔蘚是一種獨特的皮膚和黏膜疾病,皮疹常見於多角形扁平丘疹,呈紫色、瘙癢、偶有肥大性斑塊、糜爛或大瘡,皮疹消退後留有色素沉著。病理組織有特徵性改變。
扁平苔蘚損害類型包括肥大性扁平苔蘚(又稱疣狀扁平苔蘚)、硬化萎縮性苔蘚(又稱硬皮樣扁平苔蘚)、環狀扁平苔蘚、毛囊性扁平苔蘚、線狀扁平苔蘚、糜爛或潰瘍性扁平苔蘚、光化性扁平苔蘚、色素性扁平苔蘚、狼瘡性扁平苔蘚、大皰性扁平苔蘚、類天皰瘡性扁平苔蘚等。本病常見於皮膚損害,但有相當一部分病例累及黏膜。可單獨發生於皮膚或黏膜,可同時發病,或先後發病。發生於皮膚者,好發於四肢,特別是屈面,尤以腕部屈側,踝部周圍和股內側最易受累。發於軀幹則常見於腰部。面部及指甲或趾甲,但較少見。如發生於頭皮時,可引起永久性禿髮。發生於黏膜者主要損害於口腔黏膜和龜頭,少數損害於眼結膜、咽喉部、女陰及肛門、胃、膀胱、直腸等處。扁平苔蘚的發病率大約為3.5%,黏膜損害的惡變率明顯高於皮膚損害者。由於時間或文字所限,本文僅簡述口腔黏膜損害的口腔扁平苔蘚,口腔扁平苔蘚的發病率大約為2.5%,女性多於男性。好發於35-60歲的年齡段,發病部位多見於頰、舌、牙齦及內唇等黏膜,尤以頰黏膜最為多見。典型病損是在黏膜上出現白色或灰白色條紋,條紋之間的黏膜發紅,條紋呈網狀、線狀、環狀或樹枝狀,但以網狀最為多見,損害處往往呈凹陷的扁平丘疹。
口腔扁平苔蘚(扁平苔蘚)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目前已知的誘因常與化學藥物的刺激、牙科材料、精神因素以及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多種類型的扁平苔蘚都會損及口腔黏膜,但以糜爛或潰瘍性、硬化萎縮性、大炮性、類天皰瘡樣苔蘚等為多見。患者有一定比率的家族遺傳史,有50%的病例IgA下降和25%的病例IgM下降,這就意示本病為自身免疫的缺陷,加上在組織學的病理檢驗中可見黏膜固有層密集的淋巴細胞浸潤帶或卵圓形的膠樣小體。這些依據足以說明口腔扁平苔蘚在免疫缺陷時具有癌變的潛能。甚至可以說硬化萎縮性苔蘚、糜爛或潰瘍性苔蘚就是癌前病變。
關於治療口腔扁平苔蘚,目前西藥缺乏有效藥,由於對此病認識不清,只能給予補充維生素、皮質激素或雌激素,(作者認為,如果使用雌激素後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或加速癌變。)
作者從醫32年中僅治療兩千多人次口腔扁平苔蘚的患者,於1997年開創奇恆之腑的免疫學說,即“蘭金初免疫原理模型”,認為免疫性疾病原於奇恆之腑代謝機能失調,打破了人體正常免疫系統的識別功能,導致人體自身產生某個器官或多系統、或不同部位的組織損傷。正因為中醫學認識到諸多疑難雜症的病因病機,才續而產生了奇恆之腑的理論學說,更加充實了中醫理論。奇恆之腑極具表達了人體新陳代謝盛衰關係的原理,只是與西方醫學的免疫原理的表達形式不同而已。最重要的依據是奇恆之腑的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效果遠遠高於西方醫學。使用平淡無奇的天然草藥,竟然讓千千萬萬疑難雜病的患者獲得了新生。我們治療口腔扁平苔蘚和口腔白斑等黏膜病變採用“斑蘚平”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例外,完全得益於奇恆之腑的免疫原理的指導,而西方醫藥的“免疫效應”卻望塵莫及,無可奈何。
白斑是指發生在黏膜表面不能被擦掉的白色斑塊。黏膜白斑,又稱癌前期白斑角化病,主要分為口腔白斑和女性陰部白斑。口腔白斑常發生於40―65歲者,男性患者多於女性。女陰白斑多見於中老年婦女,且以肥胖者為多。停經後(內分泌功能減退)陰唇和陰蒂萎縮發病率越高。目前世界醫學所認識的與祖國醫學早已認識的病因雷同,均認為口腔白斑的發生多與飲食煎炸燒烤及過食香料厚膩辛辣之味有著密切關係,近代過度吸菸也可能有一定的關係。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近20年來趨於中年化進展,正是由於食物中的化肥、激素、抗生素、農藥等大量攝入人體,以致免疫功能紊亂,分泌功能減弱,造成黏膜白斑的患者明顯增多。
口腔白斑可發生於口腔、舌體、舌底、內唇、硬顎、牙齦和無牙的牙槽嵴等處。形態和範圍變化很大,從點狀到小斑片或大斑片,呈微亮的白色或灰白色斑塊,邊緣清楚,早期比較光滑如薄膜,後期可變厚略為高於黏膜,而且粗糙不平,舌舔時有粗澀感,間有破潰或糜爛。前期對熱燙或刺激性食物比較敏感。口腔白斑的發病率為10%左右,癌變率為6%左右。通常認為白斑是舌癌或口腔癌的唯一表現。
女陰白斑侷限於陰蒂,小陰唇或大陰唇內側,可發於原發性萎縮、硬化性萎縮苔蘚樣變、受損傷的或完全正常的黏膜上。損害為一個或數個,邊界清楚,呈死白色或灰白色的肥厚性斑點或不太規則的小斑片,觸之平滑或粗糙。自覺有癢感,如有裂隙則有痛感,裂隙或破潰是惡變的症狀。女陰白斑的變化較大,可突然增大或突然消失,也可在短期內變異很大,有的發展快而廣泛,有的可存在多年不變,難以預測。大約有2%可發展為鱗癌。
黏膜白斑可伴有組織病理變化,白斑的主要病理改變為上皮增生,有過度正角化或過度不全角化,或兩者同時出現混合角化。除上皮單純性增生為良性病變,其餘上皮疣狀增生(疣狀白斑)和上皮異常增生均為非良性白斑。尤其白斑伴有上皮異常增生時,惡性潛能明顯增加,儘管通常將上皮異常增生分為輕、中、重度三級,任何程度的異常增生均意味著癌變的潛在性增加。重度異常增生實際上就是原位癌,其上皮層內細胞發生惡變。也常可見到異常增生與浸潤癌同時存在。從組織學上觀察白斑癌變時,其上皮表層的角化呈現為過度不全角化層,其病損通常較過度正角化病損的上皮要厚。非均質型的白斑常與上皮異常增生、原位癌或鱗狀細胞癌相關。通常非均質型白斑較均質型白斑的惡變危險性高。白斑的發病部位也與惡變有著重要的關係,特別是發生在口底(舌底)、舌腹及舌側緣部位的白斑,屬於高危區,癌變率比其它部位的口腔白斑都高,一旦發現,應積極治療,並定期追蹤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