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一直是臨床上死亡率較高的一種疾病,由於是在腦部,進行手術的時候,手術成功率不是特別高。那麼,要有效治血管瘤,就要來了解血管瘤的病發原因,和發病機制,根據以下明顯症狀確診和治療。
(一)發病原因
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學說:
1.先天性學說嬰兒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來源的假說。研究顯示家族性和(或)多發海綿狀血管瘤多見於西班牙裔,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變,其突變基因位於染色體7Q長臂的Q11、Q22。
2.後天性學說認為常規放療、病毒感染、外傷、手術、出血後血管性反應均可誘發海綿狀血管瘤。ZABRAMSKI等追蹤6個家族21人,隨訪2.2 年發現17個新生海綿狀血管瘤病灶,每個病人每年出現0.4個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綿狀血管瘤較預料更常見的話,那麼僅憑先天性病例數就會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險性。海綿狀血管瘤病灶直徑從數毫米到數釐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內反覆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由於病灶低流量低壓,出血常侷限在囊內,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顯症狀。
(二)發病機制
海綿狀血管瘤的實質是畸形血管團,血管團的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為正常管徑的血管,瘤內的血液流速緩慢,故腦血管造影不能顯示畸形血管團病灶。血液滯留也是畸形血管內形成血栓和鈣化的原因。
病灶外觀為紫紅色,表面呈桑球狀,剖面呈海綿狀或蜂窩狀。其血管壁由單層內皮細胞組成,缺少肌層和彈力層,管腔內充滿血液,可有新鮮或陳舊血栓;異常血管間為疏鬆纖維結締組織,血管間無或有極少的腦實質組織。
腫瘤的質地可軟也可硬,這與畸形血管團內的血液含量、鈣化程度和血栓大小有關係。病灶周圍腦組織有膠質增生和黃色的含鐵血紅蛋白沉積。這種含鐵血紅蛋白是腦皮質型海綿狀血管瘤引起病人癲癇的原因之一。
海綿狀血管瘤可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如腦皮質、基底節和腦幹等部位(腦內病灶),以及中顱窩底、視網膜和頭蓋骨等部位(腦外病灶)。約 19%的病例為多發病灶,多發海綿狀血管瘤的病人常合併有身體其他臟器的血管瘤病灶。腫瘤的大小不等,0.5~6CM。腫瘤的部位、大小與臨床表現有直接的關係。
這些知識都是當今醫學界比較通用的,也是許多醫護人員長期進行治療總結出的經驗,很多患者平時不容易接觸到這些知識,治療血管瘤,必須仔細瞭解這些症狀,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地治癒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