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與斑疹傷寒是病原體不同的兩種疾病。由於兩者都有持續發熱、出疹等共同症狀,直至18世紀傷寒與斑疹傷寒仍歸屬一類。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有持續發熱、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肝脾腫大、玫瑰疹、白細胞減少等,並可出現腸出血、腸穿孔等併發症。傷寒的病死率約為1%,主要死於併發症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而斑疹傷寒是由一種叫立克次氏體的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立克次氏體是介於最小細菌(巴爾通氏體)與病毒之間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一)初期 相當於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75%~90%),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慾減退,咽痛與咳嗽等。病情逐漸加重,本溫呈階梯形上升,於5~7天內達39~40℃,發熱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戰,退熱時出汗不顯著。
(二)極期 相當於病程第2~3周,常有傷寒的典型表現,有助於診斷。
1.高熱 高熱持續不退,多數(50%~75%)呈稽留熱型,少數呈弛張熱型或不規則熱型,持續約10~14天。
2.消化系統症狀 食慾不振較前更為明顯,舌尖與舌緣的舌質紅,苔厚膩(即所謂傷寒舌),腹部不適,腹脹,多有便秘,少數則以腹瀉為主。由於腸道病多在迴腸末段與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輕度壓痛。
3.神經系統症狀 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是由於傷寒桿菌內毒素作用中樞神經系統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重者可有譫妄,昏迷或出現腦膜刺激徵(虛性腦膜炎)。此等神經系統症狀多隨體溫下降至逐漸恢復。
4.循環系統症狀 常有相對緩脈(20%~73%)或有時出現重脈是本病的臨床特徵之一,但併發中毒性心肌炎時,相對緩脈不明顯。
5.脾腫大 病程第6天開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觸及腺腫大(60%~80%),質軟或伴壓痛。少數患者肝臟亦可腫大(30%~40%),質軟或伴壓痛,重者出現黃疸,肝功能有明顯異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皮疹 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膚出現淡紅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約2~4mm,壓之退色,為數在12個以下,分批出現,主要分佈於胸,腹,也可見於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內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稱白痱)也不少見,多發生於出汗較多者。
(三)緩解期 相當於病程第3~4周,人體對傷寒桿菌的抵抗力逐漸增強,體溫出現波動並開始下降,食慾逐漸好轉,腹脹逐漸消失,脾腫開始回縮。但本期內有發生腸出血或腸穿孔的危險,需特別提高警惕。
(四)恢復期 相當於病程第4週末開始。體溫恢復正常,食慾好轉,一般在1個月左右完全恢復健康。
斑疹傷寒(scrubtyphus),是由斑疹傷寒立克次體(Rickettsiatsutsugamushi)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鼠類是主要的傳染源,以恙蟎幼蟲(chigger)為媒介將斑疹傷寒傳播給人。其臨床特點為急性起病、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和被恙蟎幼蟲叮咬處出現焦痂(escha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