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11 03:12

  歷史淵源:1976年在蘇丹南部及民主剛果(舊稱扎伊爾)北部幾乎同時暴發了一種傳染性出血熱,當時兩國的病死率為53%和88%。WHO醫學專家從病人標本中分離到一種新的絲狀病毒,形態上與馬爾堡病毒相似,但免疫特徵不同,後來就以疫源地民主剛果的埃博拉河來命名,稱為埃博拉病毒(EBV),所引發的疾病被稱為埃博拉出血熱(EBHF)。後來近40年全球又相繼爆發過24次疫情,感染髮病近2000例,死亡1300多例,各國報告病死率達53%~88%。埃博拉病毒像長長的纖維絲,一端繞成了一個“索扣”,形狀和我國古代的如意有幾分相似。它屬絲狀病毒科,單股負鏈RNA病毒,有18,959個鹼基,分子量為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顆粒直徑大約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較強的病毒一般長(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環形,分支形較常見。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長的纖突。純病毒粒子由一個螺旋形核糖核殼複合體構成,含負鏈線性RNA分子和4個毒粒結構蛋白。目前已知共有5個亞型:扎伊爾型、蘇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萊斯頓型,其中萊斯頓型對人不致病,感染其餘4種亞型均會出現典型臨床症狀。埃博拉病毒一旦感染了人體,就會分泌出一種糖蛋白,可讓你的免疫系統發生混亂而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進一步溶解身體裡的所有組織細胞,使紅細胞凝集,阻塞血管,導致出血和器官壞死,最終導致死亡。

  爆發原因:此前的埃博拉疫情爆發都出現在非洲東部和中部。這次卻在西非肆虐,這也讓這些國家的防疫部門措手不及,這種病毒為甚麼突然出現?難道在西非已經存在多年嗎?難道此前西非其實就有埃博拉病例,但卻一直未經確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傳染病專家斯蒂芬?莫斯教授分析認為“一種甚至多種亞型的埃博拉病毒很可能已經在西非存在相當長時間了,但由於種種原因,並未呈爆炸式發作,直到今年”。
  埃博拉病毒的危害
  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埃博拉病毒來源於自然界中的動物。理由有1989年10月,美國萊斯頓的靈長類動物檢疫中心接收了一批來自菲律賓的猴子。在檢疫過程中,這些猴子一個接一個地患病死亡。在對猴子的血液進行檢查時發現,這些猴子竟然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幸好這種萊斯頓埃博拉病毒對人無致病性,沒有導致人類患病。但這一發現再次使人想到,埃博拉病毒很可能也像馬爾堡病毒一樣來源於猴子、猩猩等非人靈長類動物。但後來發現,非人靈長類動物也是埃博拉病毒的受害者。2001-2003年加蓬和剛果暴發埃博拉出血熱期間,法國的科學家在疾病流行的地區捕捉了上千只不同的動物,包括蝙蝠、鳥類、松鼠等,對這些動物進行埃博拉病毒檢測。結果在29只蝙蝠的體內檢測到埃博拉病毒存在的證據,懷疑蝙蝠可以是傳播埃博拉病毒的元兇。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埃博拉病毒是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但是到目前為止,埃博拉病毒的確切來源仍然不清楚。
  今年爆發的埃博拉疫情是由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EBOV-Z)引起的。這次西非埃博拉疫情的“零號病人”據美國CDC流行病學專家調查證實是一名兩歲男童,據說曾經被蝙蝠咬傷,這是發現於今年5月份幾內亞東南部的叢林深處,後來不斷通過人類接觸傳播向周圍擴散。醫學專家認為,在每一次埃博拉疫情中,“零號病人”也就是疫情中最初染病的患者,都可能是由於誤食或者處理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動物造成的。目前階段專家認為,埃博拉病毒一直隱匿在自然界中,可能來源於某些種類的蝙蝠,例如果蝠。在幾內亞農村地區和西部非洲的許多地方,蝙蝠都被認為是美味受到青睞。1983年一項研究表明在埃博拉疫區有9.7%的健康人身上埃博拉病毒抗體呈陽性,經過進一步流行病學調查也證實生活在熱帶叢林中的人們身上的抗體陽性率普遍高於城市人口的水平。
  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可以說是海陸空全方位滅絕式的,大氣汙染,工業排放,空氣質量下降,各種有毒氣體越來越多,雨水越來越髒,環境遭到破壞。在塞拉利昂和周邊國家,近幾年出現毀林造田,挖掘開採現象更為嚴重,為了大規模地開墾耕地種植水稻而使大面積森林遭到砍伐和焚燬;從山上的砍伐植物,到山下采石挖土搞建築,再到地底的資源開採。首先這種破壞使這些國家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變得日益簡單和脆弱;同時野生動物失去生存空間,就會攜帶多種病毒闖入人類的居住環境,加上人類驅逐獵殺並捕食這些野生動物。導致人類直接與這些病毒密切接觸,而人類對這些病毒毫無抵抗力,就導致了病毒在人群中的蔓延和爆發。一旦出現傳染病爆發流行,當地衛生條件惡劣,居民文化水平低,無法認識傳染病的危害,更談不上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加之這些國家的傳染病防控體制又非常脆弱,無法立刻引起高度重視,導致疫情在民間逐漸惡化,出現大批的死亡病例。
  病毒的傳播途徑
  西部非洲這裡的葬禮習俗帶來更多的感染機會,甚至可以將葬禮稱為“超級傳播事件”。塞拉利昂對逝者非常尊重,這裡葬禮習俗是要求親近死者遺體,去世的人在下葬前,需要由親人徹底清洗遺體,並且要把屍體內殘留的尿液和排洩物吸出來。然而這些屍體卻有很強的傳染性,通過觸摸、親吻和清洗遺體的過程,使得許多無辜的百姓受到感染,這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傳播途徑。
  埃博拉通過野生動物傳播
  塞拉利昂醫療條件惡劣,這個西非小國註冊的臨床醫師只有106位,因為埃博拉的爆發,這些人帶領該國民眾率先與埃博拉病毒進行抗爭。他們成為這個國家的英雄,短短几個月就已經有12位醫師為此獻出了生命。然而在僅有數百名受訓醫生的西非國家中,埃博拉暴發之前就已經造成大批醫療人員死亡。而現在,數百萬非洲人又將陷入下一波疫情危機的威脅中。

是甚麼導致了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爆發相關文章
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扎伊爾),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這種病毒來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屬於絲狀病
發布於 2023-02-19 00:06
0評論
各種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普遍易感,經腸道、非胃腸道或鼻內途徑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後2~5天出現高熱,6~9天死亡。發病後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倉鼠、乳鼠較為敏感,腹腔、靜脈、皮內或鼻內途徑接種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雞胚不敏感。人群普遍易感,無論其年齡和性別。高危人群包括與埃博拉出血熱病人、感染動物密切接觸的人員如醫務人員、檢驗人員、在埃博拉流行現場的工作人員等。埃博拉病毒可透過與患
發布於 2023-02-19 00:26
0評論
病毒分型已確定埃博拉病毒分4個亞型,即埃博拉-扎伊爾型(EBO-Zaire)、埃博拉-蘇丹型(EBO-Sudan)、埃博拉-萊斯頓型(EBO-R)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EBO-Z和EBO-S對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對人類不致病,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對人類有明顯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對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1、扎伊爾埃博拉病
發布於 2023-02-19 00:11
0評論
致病性埃博拉病毒可透過與患者體液直接接觸,或與患者皮膚、黏膜等接觸而傳染。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症狀因人而異,會突然出現。最初的症狀包括:發高燒(最少攝氏38.8度或華氏101度)、嚴重頭痛、肌肉、關節或腹部疼痛、嚴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嚨痛、作嘔和頭暈。懷疑疫症爆發前,早期症狀會被錯誤診斷為瘧疾、傷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細菌感染,這些病都較常見。埃博拉病毒進而引致腹瀉、深
發布於 2023-02-19 00:21
0評論
一、WHO有何旅行建議?在疫情流行期間,WHO定期評估公共衛生形勢,並在必要時提出旅行或貿易限制的建議,且可能通知國家政府予以實施。WHO目前正在評價之前的旅行建議,並準備在近期發佈新的建議。儘管旅行者應對他們和周圍人的健康狀況保持警惕,但由於埃博拉的人際間傳播是由於直接接觸病人的體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風險很低。二、與攜帶埃博拉病毒的人一起旅行安全麼?像患其他疾病者一樣,曾暴露於埃
發布於 2022-11-27 19:46
0評論
1、甚麼是埃博拉出血熱?埃博拉出血熱(以下簡稱埃博拉)是一種嚴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病死率最高可達90%。該病可侵犯人類和其它靈長目動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1976年,在同時發生的兩起疫情中首次發現埃博拉病毒,一起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個村莊,另一起出現在蘇丹一個邊遠地區。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基於現有證據,果蝠(狐蝠科)被認為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2、人是如何感染這一病
發布於 2022-12-12 12:17
0評論
埃博拉出血熱(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於20世紀70年代在非洲首次發現。自1976年在非洲中部扎伊爾(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蘇丹暴發流行後,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出血和多臟器損害。埃博拉出血熱的病死率很高,嚴重危害疫區人群健康。一、病原學埃博拉病毒屬絲狀病毒科,包括四種亞型:埃博
發布於 2022-12-08 11:32
0評論
1、甚麼是埃博拉病出血熱?埃博拉出血熱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種發生於人類和非人類靈長目動物(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的急性出血性傳染病。2、埃博拉病毒的傳染源是甚麼?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類和非人類靈長目動物為本病傳染源。3、埃博拉出血熱的傳播途徑是甚麼?接觸傳播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可以通過接觸病人和被感染動物的各種體液、分泌物、排洩物及其汙染物而感染。4、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和體徵是甚麼?典
發布於 2022-11-27 19:51
0評論
1、流行病學史(1)來自疫區或21天內有疫區旅行史;(2)21天內接觸過來自或曾到過疫區的發熱者;(3)21天內接觸過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或屍體等;(4)接觸過被感染的動物。2、臨床表現(1)早期:急性起病,發熱並快速進展至高熱,伴乏力、頭痛、肌痛、咽痛等,並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等。(2)極期:多在病程3-4天后出現。持續高熱,感染中毒症狀及消化道症狀加重,出現不同程
發布於 2023-02-19 00:31
0評論
病毒結構及生物學形狀1、結構形態埃博拉病毒(EBV)屬絲狀病毒科,呈長絲狀體,單股負鏈RNA病毒,有18,959個鹼基,分子量為4.17×10?。外有包膜,病毒顆粒直徑大約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較強的病毒一般長(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環形,分支形較常見。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長的纖突。純病毒粒子由一個螺旋形核糖核殼複合體構成
發布於 2023-02-19 00:1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