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目前全國腦癱寶貝約有300萬~400萬,這可是不小的數字,其實腦癱並不是絕症,只要通過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腦癱症狀是可以改善的。早期診斷和康復,是幫助寶貝的關鍵,這個與時間賽跑的最佳治療時機,如何才能成為贏家?
一、警惕腦癱寶貝的典型症狀:
1、月子寶貝:出生不久常少哭、少動、哭聲低弱,過分安靜。餵哺困難,如吸吮無力、吞嚥困難、口腔閉合不佳。護理困難,頻繁吐沫,以及持續體重不增。
2、1~3個月:入睡困難,動作不協調、不對稱。四肢活動減少,尤其兩手很少活動,下肢不易分開雙腿,換尿布困難。
3、4~5個月:寶貝雙手常握拳,不會鬆開,不能在胸前相觸,不能將手伸入口中吸吮。俯臥位不能抬頭,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雙下肢僵硬、不宜屈伸,交替蹬動少。
4、6~8個月:不能翻身和獨坐片刻,強扶成坐位時,寶貝的雙下肢呈屈曲狀,膝關節處不能伸直;強扶成前傾位後,父母一鬆手,寶貝又向後傾倒。扶寶貝腋下使其成直立站位時,寶貝的髖及膝過度伸直,甚至交叉成剪刀狀。
5、9~12個月:寶貝不會爬,或爬行時只有上肢活動,下肢沒有伸屈交替運動。只會一隻手去拿東西,面部經常會出現異樣表情,出現節律性的吐舌動作。
6、1~2歲:常常無法保持一個固定姿勢,站立時為了維持站立姿勢不得不進行頻繁調整;學走路時間也晚於別的寶貝,行走困難,為了獲得較穩定的平衡,雙腳左右距離較寬,步態不穩,方向性差。情緒上容易持續哭叫,入睡困難。
提示:曾經是高危兒的寶貝要格外小心。一些孕期疾病和分娩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如:孕期疾病、腹部外傷,孕期和分娩時的缺氧窒息,分娩過程中受傷,新生兒顱腦受傷或腦部感染、腦血管意外,早產和胎兒發育不良,某些遺傳病和新生兒核黃疸等,都可能導致腦癱的發生。如果存在前述問題,需要爸爸媽媽特別關注寶貝的成長髮育指徵,發現異常,及時就診。
二、不要忽視腦癱寶貝的“異常狀況”
小兒腦癱,是一種寶貝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後一個月內,大腦尚未發育成熟時,因受到損害或損傷,引起以運動障礙和姿勢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徵,還伴隨著姿勢障礙、智力障礙、語言障礙、視聽覺障礙、牙齒髮育障礙、口面功能障礙等。小兒腦癱常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
提示:家長常常會忽視寶貝的發病症狀,認為是正常現象,不以為然。其實,腦癱患兒的臨床表現大多開始於嬰兒期,呈非進行性,但若未能獲得早期診斷和合理治療,將會發生肌腱攣縮,關節畸形,致使症狀加重並使異常姿勢反射和運動模式固定下來,因此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家長應在早期密切觀察。
三、針對性康復訓練最科學
腦癱寶貝因病機不同,兼症不同,所以治療時應結合其自身運動發育特點及腦癱病理特點,有的放矢,針對寶貝腦癱的特點,及早制定康復方案,有目的地進行家庭康復訓練:
1、不會抬頭
訓練方法:吃奶前1小時,空腹覺醒時,俯臥位用語言和玩具引導寶貝抬頭。每次訓練10分鐘,每日訓練4~6次。
2、站立時足跟不能著地
訓練方法:可讓寶貝俯臥在床上,媽媽四指握住寶貝的足跟,以手掌壓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屈曲,足背與小腿之間角度儘量小於90°。
3、雙手不能抓物
訓練方法:堅持給寶貝做被動手指伸展活動,將其大拇指外展伸開,其他手指就容易伸開了。可以用一些小的玩具,讓其練習使用手指,讓寶貝從大把抓握到拇指與其他手指一起使用,訓練精細動作。將玩具放在身體前遠近不同的位置,讓寶貝練習從遠近、高低不同的地方夠取玩具。每次練習5~6次,每次10分鐘。
4、發音困難
訓練方法:語言困難的寶貝屬於手足徐動型,須加強肢體的運動訓練。平時,要特別加強語言的訓練,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寶貝主動模仿大人的發聲、發音,及時糾正異常的發音。
5、坐不穩
訓練方法:媽媽兩腿分開坐在寶貝身後,左手拿著小玩具放在寶貝左前方,誘導他左邊伸手取物;寶貝成功拿到後,媽媽再換方向。不同方向的前屈動作,可以使寶貝身體逐漸產生保護性反應,以增強坐姿的穩定性。每日練習5~6次,每次10分鐘。
6、不會翻身
訓練方法:用玩具誘導寶貝翻身,幫助寶貝翻身時可一手握住寶貝的手,另一手在其肩部輕輕地向對側翻身,每日至少練習7~8次。
7、不會爬
訓練方法:家長可在其前方放置帶有聲響、顏色鮮豔的玩具逗引,後方抵住寶貝足底幫助向前移動。每次5~分鐘,每日訓練7~8次。
腦癱診斷通常必須觀察及門診追蹤一段時間,並排除其他屬於進行性的腦病變,才能確診和確定疾病的嚴重程度。越早治療,患病寶貝得以恢復的概率就越大。若能在生後3個月內超早期或出生後6~9個月內早期發現,並開始長期正規治療,協調障礙程度較輕的患兒可基本治癒。否則,腦癱將伴隨寶貝一生。
腦癱雖然難治但並非不可治,其康復治療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家長需要耐心堅持,不能輕易放棄治療或胡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