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不同指南對於氣胸的治療建議存在明顯差異。氣胸的治療方法有保守觀察治療、胸膜腔穿刺抽氣、胸腔閉式引流、外科手術等。可根據患者的症狀、血流動力學是否穩定、氣胸量大小、氣胸發生原因、初發或復發、初始治療效果等選擇治療的合適方法。
不同指南對於原發性和繼發性氣胸的治療建議的主要差別在會在下文列出。例如,不同指南對於氣胸量大小的評價不同。英國胸科學會(BTS)定義側胸壁與肺切緣的距離 >50px 為大量氣胸,而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則定義胸膜頂與肺尖距離 >75px 為大量氣胸。較 ACCP 指南而言,BTS 指南的評價方法可更好地確定行“安全三角區域”胸腔閉式引流的適宜患者。
1、原發性自發性氣胸
如胸膜腔破口閉合,由於肺毛細血管可自行吸收胸膜腔內積氣,因此胸膜腔積氣會逐漸減少。研究提示,保守治療的患者每日可自行吸收胸腔內氣體容積(胸片顯示氣胸面積)的 2.2%。由於吸氧可使其吸收速度加快 4 倍,故對保守治療患者常給予高濃度吸氧。
2001 版 ACCP 指南和 2010 版 BTS 指南關於胸膜腔穿刺抽氣的適應症不同,BTS 指南推薦大量原發性氣胸(>50px)使用胸膜腔穿刺抽氣治療,而 ACCP 指南則推薦此類患者使用胸腔閉式引流,僅對於部分需要進一步外科治療的大量氣胸患者使用細管穿刺引流。
由於大口徑外科套管穿刺引流治療效果與細管穿刺引流接近,且細管穿刺可減少病人的不適,故兩個指南均不推薦對原發性氣胸患者使用大口徑的外科套管引流,推薦應用 Seldinger 穿刺法置入細管引流(Seldinger 穿刺法採用穿刺針穿入後送入導絲,退出穿刺針並沿導絲送入引流管至胸腔內,從而達到引流目的)。
一項納入 56 例大量原發性氣胸患者的前瞻性隨機試驗顯示,胸膜腔穿刺抽氣與胸腔閉式引流兩者在治療成功率和複發率上無明顯差別,但胸膜腔穿刺抽氣可明顯減少住院天數,因此胸膜腔穿刺抽氣可以用於治療大量原發性氣胸患者。
早期發表的 Cochrane 系統評價,儘管只納入了一個單中心的隨機對照研究,也提示胸膜腔穿刺抽氣和胸腔閉式引流兩者在早期效果和治療 1 年後的效果相似,但前者患者住院率較低。
2、繼發性自發性氣胸
由於併發症多、症狀明顯且影響心肺功能,繼發性氣胸往往需要更積極地處理。ACCP 指南和 BTS 指南也因此都推薦所有繼發性氣胸患者住院治療。繼發性氣胸患者可行吸氧治療,但對易發生 CO2 瀦留的患者需謹慎。
儘管幾乎所有患者最終都需要胸腔閉式引流,BTS 指南還是推薦對於症狀不明顯的小量繼發性氣胸(1-50px)患者嘗試胸膜腔穿刺抽氣治療,而 ACCP 則不推薦。
相對於原發性氣胸而言,繼發性氣胸的胸膜腔破裂口往往不易自行閉合,因此平均住院天數會延長,部分研究也證明繼發性氣胸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較原發性氣胸患者延長 10 天以上。
氣胸患者若持續 48h 胸膜腔破裂口未閉合,須胸外科醫生會診,給予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根據復發風險和手術併發症發生風險等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的外科治療。部分不適宜外科治療的患者則需較長時間的保守治療或創傷較小的治療。
3、負壓吸引
若經胸腔閉式引流後胸膜破口仍未癒合,水封瓶中持續氣泡逸出,肺復張不完全,可考慮加用負壓吸引。理論上負壓吸引可通過增加胸膜腔內氣體引流,使髒層胸膜與壁層胸膜接觸而促進髒層胸膜破裂口癒合。但一項納入 23 例氣胸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卻發現,負壓吸引並不增加肺復張率,也並不減少住院時間。
因此 BTS 指南不推薦氣胸患者常規使用負壓吸引,僅推薦用於肺復張不佳的患者。作為高流量低壓吸引治療的部分,負壓一般設為 -10~-500px H2O,高流量低壓吸引可以減少漏氣,同時也可避免吸入人體的氣體大量進入胸管而減少了有效呼吸。另外,需注意由於肺復張過快可導致復張性肺水腫,胸腔閉式引流早期應避免使用負壓吸引。
4、外科治療
腋下小切口開胸與胸腔鏡均已成功應用於複發性氣胸的治療。最近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共納入 66 例原發性氣胸和繼發性氣胸患者,對比腋下小切口開胸和胸腔鏡治療效果顯示,兩者在術後複發率(2.7%VS3%)和疼痛程度上無顯著差異。但較腋下小切口開胸治療而言,雖然胸腔鏡治療耗時較長,但術後患者滿意度較高(以術後使用患側手臂為準),恢復正常生活更快。
5、胸膜固定術
經胸管注入四環素類藥物和滑石粉等硬化劑,以及手術過程中用紗布擦拭壁層胸膜或注入硬化劑,可誘發無菌性胸膜炎症,使髒層和壁層胸膜粘連,從而消滅胸膜腔間隙,該法稱為胸膜固定術。經胸管注射硬化劑為化學性胸膜固定術,而經手術則為外科性胸膜固定術。為避免胸膜炎症引起的局部疼痛,胸膜固定需充分的胸膜麻醉和鎮痛。
來自臺灣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納入了 214 例原發性氣胸患者,評估使用米諾環素行胸膜固定術的效果,所有患者經細管行胸腔引流,按照隨機對照原則選擇使用或不使用胸膜固定治療。結果顯示,行胸膜固定治療患者的 1 年複發率為 29.2%,明顯低於對照組的 49.1%)。
但胸膜固定也受到一定的質疑。有研究顯示不加行胸膜固定術患者 1 年複發率為 33%,低於上述對照組的 49.1%,另外胸膜固定需要住院兩天。早期的小樣本隨機對照研究,對單純胸腔閉式引流(對照組)和加用四環素或滑石粉行胸膜固定的複發率進行對比。經過 4.6 年的平均隨訪期,結果發現,行胸膜固定組患者複發率為 8%,而對照組則高達 36%。
由於外科手術可以明顯降低氣胸患者術後複發率,僅 3%,低於報道提示的胸膜固定術的複發率,因此 BTS 指南認為化學性胸膜固定術僅適用於不適宜外科手術治療的持續性漏氣患者,不推薦作為首選治療方法。
治療新方法
1、保守治療
BTS 指南推薦對於無明顯胸悶氣急症狀的小量氣胸(側胸壁與肺邊緣的距離<50px< span="">)行保守治療,對於大量氣胸但症狀輕微者也可以考慮保守治療。目前澳大利亞正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對於採用不同方式治療大量氣胸患者,保守治療(臨床觀察病情穩定後出院)和標準治療(胸膜腔穿刺抽氣,必要時行胸腔閉式引流)8 周後的肺復張、臨床症狀、併發症、復發等情況進行了比較。
2、漏氣量化
與傳統水封瓶相比,新型數字化胸腔閉式引流系統可以量化氣胸患者漏氣情況。該系統主要用於胸外科術後長期肺漏氣的處理,也可用於氣胸患者早期分類,區分容易發生持續漏氣的患者與那些胸腔閉式引流效果較好的患者。
3、支氣管內活瓣
支氣管內活瓣主要用於肺氣腫患者非手術減容治療以及氣胸患者持續性漏氣的治療。經氣管鏡置入段或亞段支氣管置入單向活瓣,使遠端肺塌陷,在減少空氣進入遠端肺組織的同時不影響氣體呼出。
之前有研究報道採用支氣管單向活瓣治療 40 例持續性漏氣患者,其中 25 例為自發性氣胸,93%(n=37)的患者漏氣減少或消失,48%(n=19)患者漏氣完全消失。目前來看,作為一種非手術治療方法,支氣管活瓣可應用於對傳統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氣胸患者,但需進一步的前瞻性試驗證明。
4、自體血液輸注
有研究報道應用胸膜腔內自體血液輸注治療 44 例晚期 COPD,繼發性氣胸,以及胸腔閉式引流 7 天后持續漏氣患者,該方法成功降低了治療後第 13 天的漏氣率,安慰劑注射組僅 9%(n=1)的患者漏氣停止,而行 1-2mL/Kg 自體血液注射組則有高達 73%(n=16)的患者漏氣停止,且對於漏氣量小的患者效果較好。
胸腔內自體血液輸注也有一定的併發症,14% 的患者出現了低熱,但經抗生素治療後體溫迅速恢復正常。該研究提示對於手術治療風險較大的患者,胸腔內自體血液輸注可以作為化學性胸膜固定術的一種有效替代選擇。
5、日間治療
Heimlich 單向活瓣可替代水封瓶連接胸腔閉式引流管,為氣胸患者提供了方便的日間門診治療選擇,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一項納入 48 例原發性氣胸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中,所有患者於急診室就診,行 Heimlich 單向活瓣治療或胸腔穿刺抽氣治療。
結果顯示兩者住院率無顯著差別,分別為 44%(n=11)、61%(n=14)。初次複診時,24%(n=6)的 Heimilich 單向活瓣治療患者肺完全復張,而行胸腔穿刺抽氣治療的患者僅 4%(n=1)肺完全復張,患者對於兩個方法都容易耐受。Heimilich 單向活瓣治療患者平均 3.5 天拔出胸管。
一項系統評價(n=1235)評估了 Heimlich 單向活瓣治療的效果,雖然該系統評價納入了大量的非隨機對照試驗數據,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其結果顯示 Hemilich 單向活瓣治療的總體成功率為 85.8%,其中門診治療患者的成功率為 77.9%。
Hemilich 單向活瓣治療可降低患者住院率和併發症發生率,併發症發生率僅 1.7%。未來需進一步的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評估 Heimlich 單向活瓣在氣胸治療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