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二者都起源於春秋時期,中醫理論也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干支紀日中帶“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人體具有抵抗外邪作用的陽氣在這時也最旺盛,對於季節性的養生保健原則,中醫主張“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夏季炎熱之時,養護人體的陽氣對防病具有重要作用。“伏”是指秋季的寒涼之氣藏伏於夏日熾熱之中,庚在中醫理論陰陽五行中對應屬金,肺亦屬金,所以“庚日”對應肺,在這一天肺臟經絡的氣血最為旺盛。故雖然三伏貼敷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但最適合肺系統的疾病。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反覆感冒等疾病都屬於肺系統疾病,大多是冬季病情嚴重,夏季相對緩解。對這些患者來說,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陽氣虧虛或衛陽不足,衛陽由肺氣所主,具有抵禦外來病邪的作用,代表著人體的免疫力。在三伏時期選擇具有“溫陽散寒、溫經通絡”作用的中藥敷貼於背部,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為人體“巨陽”之所,《理瀹駢文》謂“皮毛者肺之合也,……肺系屬背”,肺俞為肺衛經氣輸注所在,與心俞、膈俞相配,腧穴外敷之藥隨經氣入肺、心、膈等部位,而起到振奮衛陽、化痰平喘之功。而選擇三伏這一天地陽氣至盛、肺經氣血旺盛之時治療,則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這就是所謂的冬病夏治,即針對冬季發作嚴重的肺部疾病,選擇在夏季陽氣旺盛的時機來進行治療。
冬病夏治消喘膏系多名老專家在挖掘整理清代古方的基礎上,從藥物組成、藥物炮製、製劑工藝、貼治穴位、貼治時間等多方面加以研究、改進研製成的院內製劑,並逐步形成固定的方藥和操作方法。該法來源於古人的天灸療法,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芥子泥敷於百會穴來治療毒蛇咬傷的記載:“W,……以薊印其中顛”。清代《張氏醫通?諸氣門》所載的“白芥子塗法”堪稱為我院消喘膏的鼻祖。消喘膏組方中白芥子利氣豁痰;生薑辛溫散結,祛痰下氣,消痰溼氣滿,散風寒而止嗽;麻黃辛溫平喘,洩肺氣壅塞,散陰寒凝結,可“通九竅,調血脈”。全方具有溫陽散寒、豁痰通絡、利氣平喘等功效。
50餘年來我院治療了數以萬計的患者,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多年來我院專家對該療法曾進行過多次系統的整理研究,發現消喘膏治療慢阻肺、哮喘等疾病的總體療效約在60%~80%之間,對於預防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加重有很好療效,其中對慢阻肺的療效較好,可以明顯減少感冒的發病次數。另外發現貼敷治療次數與遠期療效呈明顯的正相關。貼藥後不僅使呼吸系統的局部症狀改善,而且也可使全身防禦機能增強。對於證型與療效相關性統計表明,脾腎虛寒、肺氣虧虛等虛寒證型的療效相對於肺腎陰虛型更好,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消喘膏貼敷療法“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冬病夏治療法日漸普及,這一療法具有“簡單、便捷、價廉、效驗”的特點,但目前在應用上也存在著一定的誤區:首先,總體上講這是一種輔助療法,不能靠這一種方法解決全部問題,患者在貼敷後不要隨意停用正在使用的其他藥物;其次,該法不能包治百病,最適合的即是上述的肺部系統疾病。冬病夏治正當時,在應用時需注意。